曾和金城武拍戲!「國民阿嬤」陳淑芳曝光互動過程:他很棒
陳淑芳(左起)、李遠、葉輝龍6日一同出席展覽記者會。(三立提供)
爲迎接第60屆金鐘獎,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自即日起至10月19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7B館舉辦《金鐘60/60特展》,展覽今(6)日開幕,文化部長李遠、廣播金鐘獎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田麗雲、獲今年特別貢獻獎的資深演員陳淑芳及電視制景師葉輝龍等人出席活動,共同見證並迎接金鐘60的榮耀時刻。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今年兩位貢獻獎得主葉輝龍雖然退休15年,但是15年來仍持續與電視臺續約,「沒有漲價繼續工作」;陳淑芳從他當年還在電視臺工作時就是阿姨,到現在幾十年過去,還是阿姨,他們用一輩子爲臺灣帶來數十年共同的記憶。
陳淑芳(左)、葉輝龍一同合影。(三立提供)
李遠說,今年除了是金鐘60,也是二戰結束80年,走過這80年的臺灣,「已經成爲一個生命共同體」,從最近花蓮光復災後許多「鏟子超人」協助清淤、重建,能夠凝聚如此巨大的力量,最重要就是靠電視、廣播的傳播力量。
《金鐘60/60特展》共分爲4大主題展區,以不同角度呈現臺灣廣播與電視產業60年來的發展軌跡,特別打造成「娛樂世界」般的沉浸場域,讓觀衆可以透過互動體驗,從幕前走到幕後,完整感受金鐘60的光輝軌跡與精彩瞬間。首先「THE MOMENT關於那些世代的事:見證金鐘與時代的第一次」展開,聚焦臺灣廣電史的重要起點與突破,廣受喜愛的《培梅食譜》、陪伴聽衆的《愛情青紅燈》廣播特刊,以及歷屆金鐘獎座等珍貴展品,揭示每一個世代的起步與嘗試。接着進入「THE MEMORY關於那些全民的事:重返那些一起追過的節目」,帶領觀衆重返全民追節目、追劇的瘋狂年代,包含《包青天》的龍頭鍘等道具原件、《玫瑰之夜》的經典場景復刻、《水果冰淇淋》的吉祥物玩偶,以及曾經引爆話題的《臺灣龍捲風》片段,透過物件及場景等,讓大家看見影視作品不僅是娛樂,更是跨世代的共同回憶。
第3區「THE GLORY關於那些榮耀的事:掌聲與淚水的閃耀舞臺」,觀衆可以親自體驗得獎的瞬間,親手拿起復刻金鐘獎座拍照留念,搭配展出的則有《模仿犯》實體面具及跨界、跨世代人物對談影片等。最後走進「THE UNSEEN關於那些沒被看見的事:節目誕生的幕後推手」,從經典綜藝節目的復刻景片,到《嘉慶君遊臺灣》中的造船片段,可以看見節目誕生過程中,製作團隊投注的心血與努力,重新認識鏡頭背後那羣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
榮獲今年特別貢獻獎的陳淑芳憶起早年電視劇的艱辛,「以前電視劇前3天要排,當天中午現場直播,臺詞都要記得」。她分享一次驚險經歷,男主角忘記臺詞,導演解圍進了廣告,她還要身兼廣告演員緊急救援,才終於化解危機。
陳淑芳還憶起當年曾和金城武一起演出電視劇《草地狀元》,她大讚對方拍戲認真,「金城武當時還是學生,在裡面演郎雄的兒子,看看他現在很棒」,她以自身經驗勉勵年輕演員,「不要嫌戲份少,忍得住寂寞、忍得住痛苦,用心的演,觀衆一定感受得到。」她強調自己會持續演戲,同時也希望晚輩們能繼續把臺灣的演藝圈「發光發亮」。陳淑芳透露每次健檢都沒有紅字,答應醫生自己不熬夜,但一定要繼續演戲,不過陳淑芳也說演了60年,唯一沒有得到的就是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獎和女配角獎,誓言一定要補齊人生就圓滿了。
現年80歲仍與臺視保持「一年一約」的制景師葉輝龍回顧職涯,他從13歲當學徒,至今仍堅守崗位。他感慨地說,「道具跟佈景都有時間限制,做出來又要逼真,(臺視)收納空間少,怎麼樣拆搭、怎麼樣回收使用都要想辦法。」展覽現場也展出《嘉慶君遊臺灣》的大船道具照,葉師傅笑說,「當時兩個人而已,花了36天才搭好,很開心陳亞蘭看到成果很滿意」。他表示現在臺視木工只剩下兩人,另一位也已經70多歲,深深希望年輕人能踏入這個行業,傳承這門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