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行銷/青農產銷雙戰線 土裡長出品牌力
臺灣農業正經歷一場結構性的轉變,核心力量之是一羣回鄉務農的青年世代。這批青農不只是回來種田,更帶着市場觀念、品牌思維、數位工具與創新企圖回到產地,試圖走出屬於臺灣農業的新路徑。只是,在回鄉創業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他們也同樣面臨着結構性挑戰。
廣田益與宏升芽菜,是兩個來自不同作物、不同規模的青農品牌代表。廣田益負責人強調「精實人力」,希望用更少的人做出更有效率的產線;他觀察年輕一代不願投入農場體系,因此從頭思考流程設計,導入清洗、分裝、包裝自動化概念,尋求機器替代人力的可能性。
宏升芽菜則從高品質芽菜出發,結合流程數據管理與產品標準化,打造出穩定供貨能力;他們也意識到:當產能穩定後,若沒有市場價值的放大,仍可能陷入價格競爭輪迴。因此,我們提出一個新概念,試圖讓一株芽菜不只是蔬菜,而是一種值得溝通與設計的品牌價值。
這兩家青農品牌分別代表了臺灣青農可能遇到的兩種發展關卡:一是生產效率與人力調度的瓶頸,二是市場溝通與價值放大的挑戰。當青農從「務農」走向「經營農業」,所需的技能也從栽種管理延伸到行銷策略、系統規劃、資源整合與商業模式設計,而這些往往不是在農場實作就能學到的。
很多青農在創業初期會不斷追求作物品質、產量穩定與土地掌控力。但在市場端若無對應的溝通、品牌與銷售設計,即便品質再好,也可能被壓縮利潤空間。而另一種情況則是青農開始意識到品牌的重要,卻常常卡在「不知道該怎麼轉化成消費者看得懂的語言」,最後品牌形象模糊、通路推廣斷層,努力打了折扣。
這時候,我們建議從三個面向着手:一是流程標準化,把所有農場作業、包裝流程、出貨規格整理清楚,爲數據化與自動化鋪路;二是品牌建構,協助釐清價值主張、找出產品亮點、設定市場語言,讓品牌有方向可走;三是數位基礎建設,包括網站、社羣、內容與顧客管理,讓農場不只是種田,而是經營一個可以被市場看見、理解與信任的品牌。
臺灣的農業並不缺好產品,而是常常輸在訊息傳遞與價值轉譯。青農的強項是肯學、願試、敢變,但也容易陷入獨自摸索的疲憊感。陪跑者能在不同階段陪着設定目標、擬定策略、追蹤進度、調整方向,能讓這些熱情不被消磨,讓每投入產生更長遠的回報。
當一個農業品牌從「種得好」到「賣得好」,再到「講得好、管得好」,這條升級路徑其實是可以被複制的。而未來農業的競爭力,不只是誰種得多、誰成本低,而是誰能整合更多價值,把農產品變成文化、變成故事、變成值得選擇的理由。
這世代的青農很不一樣。他們不只會插秧、施肥、修剪,也會開會、簡報、投資與學習。他們已經不再只是承接,而是在創造。他們要的不是一套補貼,而是一套可以站上市場的能力。
如果我們相信農業仍是這塊土地的根本,那麼協助這些根扎得深、眼光向前的青農們,就是這個時代最有價值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