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誠與張忠謀的恩怨起底 曾挖坑給臺積電跳

▲曹興誠與宣明智爲了和艦案曾多次進出法院。(圖/CTWANT提供,下同)

圖、文/CTWANT

聯電(2303)前董事長曹興誠遭爆與陸女親密照,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臺股投資人也重翻他與臺積電(2330)張忠謀並稱「晶圓雙雄」的過往,以及兩家股價比一比。在張忠謀去年出版的《張忠謀自傳下冊》裡,提到二十年前成立「世界先進」一事時被「玩弄」,罕見以「聯電董事長」帶過,連「曹興誠」三個字都氣到寫不出來。

截至2月21日,臺積電股價1095元、聯電43.6元,表現天差地別,但早在2000年左右,兩家董事長被視爲業界雙雄,媒體總愛將他們放在一起談論,因爲他們師出同門,作法卻南轅北轍,曹興誠也很愛公開調侃對手,話題十足。

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居關鍵地位,一切從1974年開始,當年政府與美國無線電(RCA)合作,要發展積體電路,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並派人到海外培訓,曹興誠就是當時出國的種子隊,後續示範工廠切割出去,在1980年成立「聯華電子」,曹興誠從副總經理開始做。

聯電成立時由工研院院長方賢齊擔任董事長,張忠謀則在1985年空降聯電董座,並於1987年成立臺積電,直到1991年,曹興誠與其他聯電董事以「競業迴避」爲由,聯合要求張忠謀辭去聯電董座。市場認爲,這就是2人競爭關係的開端。

▲臺灣第一批派往美國RCA學習半導體技術的成員,左一就是曹興誠。

聯電在1985年掛牌、成爲第一家上市的半導體公司,股號排在電子股的第三號,但外界仍稱張忠謀爲「晶圓之父」,爲此,曹興誠多次公開表示,晶圓代工模式是他最早想出來的,他在1984年告訴張忠謀結果被打槍,張忠謀卻總是被政府拿出來當成功典範,讓他很不滿。

聯電在1995年轉型爲純晶圓代工廠,開始跟臺積電競爭,與各家IC設計廠合作成立晶圓代工廠,隨後逐步拆分內部、成立IC 設計公司。

業內人士透露,千萬不要拿曹興誠說過的話去質疑他,像是他曾說,成立子公司愈多愈好,可以培養許多總經理,所以冒出許多「聯字輩」的專業代工廠,如聯誠、聯瑞、聯嘉等,但過了兩年又「五合一」,曹興誠又說合並可以減少複雜度、增加效率,雖然一直變來變去,但在90年代那個百花齊放的時代,當時曹興誠的決策是成功的。

「人絕對要順應形勢而走,絕不要逆勢而傷。」過去的曹興誠,也會直接挖對手陣營的高手,像是挖臺積電過去在工研院的老同事許金榮,臺積電前總經理布魯克在1997年離開臺積電後,也跑到曹興誠陣營,這讓張忠謀很不滿。

而張忠謀也在自傳裡提到,2004年時,政府想推動「次微米計劃」,招標做DRAM記憶體,他興趣缺缺,聯電則不斷放消息說想要主導,所以張忠謀被很多人逼着投標,沒想到最後開標結果,只有臺積電一家投、還比底價高出一大截,「聯電董事長立刻發佈:他成功地擡高了我們對政府的回饋。」這段文字中,張忠謀坦言被「玩弄」了,甚至罕見地沒寫出人名。

▲曹興誠在2020年的竹科活動上,與張忠謀握手致意。

爲避免客戶擔憂競爭關係,張忠謀引領的臺積電持續專注在晶圓代工業務,在2000年要進入0.13微米制程時,聯電選擇與IBM合作,然而IBM開發不順,臺積電則在2003年發展出0.13 微米銅製程、向28奈米制程持續精進,成爲兩間公司的關鍵技術分水嶺,而聯電在2018年宣佈放棄12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研發,專注在特殊製程。

不少人認爲,聯電跟臺積電差距越拉越大,主要還是曹興誠這個主帥的分身乏術有關。爲超越臺積電,聯電在2001年搶先到大陸投資和艦案,這步險棋讓曹興誠身陷風暴,2005年底辭去聯電董座,和時任副董宣明智被迫放下事業,頻繁出入法院。三年前,曹興誠因力吹臺獨,被大陸列爲「臺獨頑固份子」,遭聯電切割,取消榮譽董事長身分。

在和艦案之前,新竹科學園區的老科技人,一提起曹興誠,便說他是「曹操的後代」,當時曹興誠不以此自許,大讚曹操是「集合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的人」,他還沒到那個程度。

張忠謀退休後,2020年在竹科四十週年國際論壇上與曹興誠同臺,曹主動上前跟張握手攀談,被媒體稱爲「世紀大和解」。在不少資深財經記者眼裡,過去的曹興誠可說是媒體寵兒,思緒靈活、風趣幽默,擅長多角化投資手法,總說着尖銳卻生動的俏皮話,也感慨,昔日那位閃亮慧黠的企業家,如今成了到處指責與抹紅的名嘴。

延伸閱讀▸ 老曹又紅了3/人生第一塊古董就是假貨!曹興誠古董圈走闖40年反陷桃花劫▸ 亞洲發燒星/惠利奪女星螢幕初吻 《善意的競爭》飾富家女自掏腰包買名牌▸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