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傳》超痛快復仇劇!主角威能開到底 埋第2季伏筆真有必要嗎
文/潘慧中
看復仇劇之前通常要做好一個心理建設,那就是隨時會棄劇(不是),應該這麼說,不管編劇怎麼寫、導演怎麼拍,觀衆通常都不會一面倒滿意。若主角一路打怪得超順利,觀衆可能會邊打呵欠邊想說:「壞人智商都好低喔,都沒有轉折了是不是?」但若是強行加入主角中途降智的轉折,觀衆或許又會想說:「有必要嗎?!照原本的節奏收拾壞人不就好了?」
▲《藏海傳》已完結。(圖/翻攝自微博/藏海傳官微)
觀衆多半是過着普通生活的平凡人,所以對於「復仇」這種戲劇化又難以親身經歷的情節,總是忍不住帶入太多自己的想法。劇本演一套,我們腦補另一套,還總覺得自己那套更合理。會有這種反應,其實也很正常,因爲復仇對我們來說太遙不可及,才更容易熱衷投入。
大概是對復仇充滿想像與糾結,所以看《藏海傳》時,才特別能勾起這種又期待又忐忑的心情。確實,淺看藏海這個角色真的把「主角威能」這四個字發揚光大到極致,每次生死一線的選擇,都是參雜着果斷勇敢和運氣眷顧。但接着看下去會發現,他做抉擇的當下,都是豁出性命這一點其實很符合人設,因爲爲了復仇,他早就置生死於度外。
▲藏海復仇既勇敢又帶點運氣。(圖/翻攝自微博/藏海傳官微)
回到現實,雖然我們不像藏海那樣隨時要賭命,但生活裡的選擇其實也沒少過:要不要換工作、要不要原諒一個人、要不要堅持理想……。這些選擇看起來不驚險,卻一樣藏着風險與代價。藏海之所以讓人共鳴,不是因爲我們理解復仇,而是因爲我們都經歷過只能往前、幾乎無路可退的瞬間。
觀衆可以感受到,這樣的選擇如果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未必就能做得更好。也或許就像劇裡呈現的,人生本來就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必須自己負責的選擇。對我來說,只要能爲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並換來更接近理想的生活,就算那樣的狀態只有幾天、幾分鐘,那個選擇依然值得。
▲藏海在劇中面臨許多大大小小的選擇。(圖/翻攝自微博/藏海傳官微)
這也是我看《藏海傳》看到後來最有感的一點。他每次的決斷看似靠運氣通關,其實是在有限的退路中,挑了那條最貼近他信念的路走下去,即使那條路充滿風險。只不過,最後兩集劇情從復仇轉向救蒼生,又鋪陳出可能有第二季的氛圍,讓我有點疲乏,因爲我根本不想弄明白癸璽的一切,我只希望編劇給小海一段不要再那麼充滿掙扎的人生。
▲我只希望小海下半輩子過得幸福,不要救蒼生了啦(威)。(圖/翻攝自微博/藏海傳官微)
筆者爲《ETtoday星光雲》編輯,以上言論爲個人立場,與公司無關。ET論壇歡迎雲友更多參與,也歡迎網友發表高見,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