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陸最火機器人公司有多夯?黃牛收費每人3000人民幣

參觀中國最火機器人公司,黃牛收費每人3000人民幣。(中新社)

據大陸公衆號「鹽財經」報導,機器人這條賽道到底有多熱?它已經催生了一個新的職業——機器人企業考察商的「黃牛」。一位IP在上海的企業考察組織者報價稱,目前該機構組織了衆擎機器人的考察參觀團,散客一人2000元(人民幣,下同),4月底安排參觀。更火的「宇樹」則收費一人3000元,3月底就能去。

2025年,穿着大花褂子的宇樹機器人在央視春晚亮相,類人形態的人形機器人火遍大陸全國。到了3月,包括宇樹、衆擎機器人、逐際動力在內的頭部機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員都回複鹽財經稱,最近機器人太火,全公司行程太滿,連接受採訪的時間都沒有。宇樹市場負責人表示:「最快也要到今年6月後纔有時間。」

3月,全國兩會首次將代表機器人的「具身智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再度推動了行業的火爆。深圳的衆擎機器人在3月3日發佈視頻,旗下人形機器人完成了前空翻。一位業內人士對鹽財經評價道:「這一翻,又是好多個億的融資。」

「2025年是中國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機器人資深從業人士、學者孔博總結道。江蘇機器人公司雲幕智造的董事長賀亮3月12日發朋友圈說:「我們正在開展產能和供應鏈建設,緊張又興奮。」

但興奮之餘,身處其中的人都清楚,實現機器人幹活,甚至機器人養老的終極目標,還要克服技術、場景、數據、穩定性等種種瓶頸,機器人行業尚未迎來真正的黎明破曉時刻。

如果不是官方客服的提醒,杭州「90後」張璐還不知道,自己竟是全國第一個買下智元人形機器人的人。

3月10日,張璐以9.8萬元下單了機器人套裝。工作人員卻 「好心勸說」道,這款機器人多是公司、學校採購,「你是第一位個人(客戶)來買的,現在後悔,我們攔截(訂單)還來得及」。

張璐拒絕了「好心勸說」,她相信機器人是大勢所趨:爲何不早點自學組裝機器人的方法,贏在起跑線上?

從看到相關新聞到擁有一臺人形機器人,張璐只用了一上午。那是3月10日早晨11時07分,一條官宣新聞進入她的眼簾:前華爲天才少年稚暉君發佈首個通用具身智能基座,以及機器人領域的開源數據集。

她爲該公司「開放的姿態」所吸引,也對年輕的天才創始人頗有好感。11時52分35秒,張璐逛完智元機器人官網,迅速下單整機套餐。價值9.8萬元的靈犀X1,高1.33米,體重66斤,爲了擁有它,張璐瞞着父母,借了花唄。

到手的機器人並非如電影《機器人之夢》那樣,只要出錢,完整的機器人就會投遞在她眼前。當天下午,她收到了客服人員的消息,靈犀X1到貨後需要客戶自己組裝,「涉及機械原理,需要運控電子知識」。這對在社區工作的張璐而言,是從未涉足的領域。對方說:「確認簽收前如果感到非常有壓力,我幫您申請退貨。」

張璐卻鐵了心要擁有一臺人形機器人。網路上的「機器人商業模式」給了她信心,很多租賃機器人的二手商家,日租金從幾千元至一兩萬不等。一位出租宇樹機器人的普通消費者還透露,按租金8000元/日計算,只要出租40天,購買一臺機器人的本錢就能賺回來。

張璐把自己買機器人的全程發到了社交媒體上,「第一條播放量已經達到10萬」。她承認,她想利用人形機器人的流量,開啓一個自媒體帳號。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副教授、上海羣芯電子科技公司技術總監王真星,也在2025年購入了一臺人形機器人。選購過程中,王真星拜訪了國內頭部公司,如智元、宇樹、衆擎等,最後才敲定一款。他最大的感觸是,「目前的行業整體還不規範,但不規範就是有機會」。

「不規範」指的是,目前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基本沒配備完整的售後保障服務,保修期很短,「壞了就是壞了」。

與此同時,當下公開發售的人形機器人普遍售價較高。以宇樹爲例,據王真星表示以及網路流傳的一份宇樹機器人報價表,宇樹G1基礎款機器人售價爲9.9萬。「但(基本款)是個大玩具,無法進行開源。」王真星說。

而關節自由度更多、可用於開源的宇樹G1 Edu系列、G1-Comp人形機器人,售價則從19.9萬到34.9萬不等。王真星告訴鹽財經:「上春晚的那款,報價是78萬。」但爲了「先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王真星自己就屬於爲78萬那款「排隊」的一員。

王真星有自己的設想。他想做出一個具有情感的機器人,切入機器人情感賽道:將DeepSeek接入機器人大腦裡,讓它擁有語言能力;給機器人設計電子皮膚,「讓機器人具有(被)觸摸的敏感,微弱的觸摸他都能感應」。

總之,他的判斷是,「現在是最佳進入機器人行業的時機」。

除了普通消費者,身處機器人行業的人士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洶涌浪潮。機器人行業資深從業者孔博對鹽財經回顧,過去20年裡,機器人行業歷經了兩輪產業上升週期。

第一輪是2008年,在汽車製造業、電子電氣等各類工業場景中,大型工廠率先引入工業機器人。第二輪爆發在2015年前後,那一年,《中國製造2025》出臺,「智能製造」被放至重要位置,加上2017年穀歌AlaphaGo先後擊敗世界排名第二的李在石、第一的柯潔,AI帶動機器人行業在全社會爆火。如今,鼎鼎有名的優必選、石頭科技等企業,就是在那時崛起的。

即使經歷了幾次行業起飛,面對由具身智能引領的第三輪產業週期,孔博仍感到激動:「信心比黃金重要。」

孔博稱,自從具身智能概念火了後,從2024年至今,已經有四五波投資人找他創業。他也感到心動,預備年末從高校「跳」出去,辭職加入。「現在就好比1980年代的下海潮。」他形容,「新質生產力鼓勵的就是帶着技術去創業。」

所謂的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一個隨着2023年前後AI大模型的興起而被熱議的概念,意思是有物理身體,並支持與人類交互的AI智能體。其中,又以雙足形態的人形機器人最受矚目。

「雙足機器人可以適用人的各種環境,因爲現在家居環境基本上都是爲人來營造的,人形機器人能天然地與之適配。」孔博解釋道。所以,人形機器人一直被認爲是機器人行業「皇冠上的明珠」。

宇樹自行開發的AI機器人算法,在輝達GPU加速的機器人仿真平臺下,可以讓H1自主學習高速奔跑、多種高動態舞蹈動作,還能夠持續學習更多不同種類的動作。

人形機器人投資熱從2023年蔓延至2025年,同時伴隨DeepSeek的爆火,迎來了最好的時代。來自浙江的機器人創業者趙偉平記得一個形象的比喻:有創業者把這一輪的熱潮比喻爲20年前的房地產投資。「(現在)不動作,未來肯定會後悔。差不多20年(迎來)的一個機會。」

IT桔子數據顯示,2025年的頭2個月,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共獲得近20億元的新資金,累計20筆交易,遠高於去年同期4筆、共計12億元的融資。其中,智元機器人走得最快。3月24日,該公司被曝完成了新一輪融資,總估值達150億元,成爲當之無愧的「獨角獸」。

業內人士把這一波的「投資熱」歸爲天時地利的結果。一是大模型讓人們看到了AI驅動機器人的可能性。二是隨着中國製造這些年的發展,人形機器人的關節模組、骨骼以及外殼的硬件製造能力大有提升,越來越多零部件趨向於標品化。

爲何市場如此火熱?江蘇機器人企業雲幕智造的董事長賀亮,給鹽財經補充了一個新的視角:「對於所有的人形機器人企業來講,今年是最爲關鍵的一年,是車企、大廠等正式下場之前,(創業公司)最後風平浪靜的一年。」

緊迫感隨之而來,賀亮形容,進入2025年後,他幾乎每天都要接待好幾撥來訪人員,「接待佔滿了(我)白天的日程」,裡面包括意向客戶、政府人員、企業以及來訪遊學團隊。

忙碌換來了公司迅猛的進展。今年,他的公司在蘇州市太倉市的辦公地,由原先的一棟樓擴張到了四棟樓,外加一個工廠,同時在武漢、無錫等地籌備設立分公司。與之匹配的是,公司員工從原先的30人增加到80人,隨着新一輪融資落地,今年預計擴充至150人。

行業起飛固然讓人感到興奮。不過,第一批購入人形機器人的消費者,如張璐和王晨星,都承認「不如預期」。

張璐表示,目前的靈犀X1需要遙控器遙控,與所謂的智能還差得有點遠;續航時間也短,充電一次,續航只有2小時。

王晨星也感到有些失望。他發現,機器人目前的性能仍不夠穩定,可靠性較低。「稍微走走路,它就摔壞了。」機器人公司原本連售後服務都沒有,但經過協商,對方答應幫他維修。「維修了,第二天又摔跤了。只要走路就容易摔,(它)還把塑料外殼都摔破了。」

業內人士都承認,雖然機器人行業迎來如沐春風的好時機,但許多技術瓶頸在現階段無法得到解決。最核心的問題是機器人通用性,更專業的術語叫「泛化性」。簡單來說,不是像機械臂僅完成固定的單一任務,機器人只有同時完成多項任務,才能代表其智能性的跨越。

近年來,隨着AI大模型的爆火,機器人行業傾向於使用AI大模型驅動的方式,讓機器人實現通用性。這便是具身智能概念的由來。

業內的一個典型標杆,是特斯拉造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馬斯克們」相信,採用端到端的技術,通過給機器人喂大量的數據,結合其自研AI大模型,可訓練出能完成多種任務的通用型機器人。

但無論在學術圈還是產業界,對AI驅動的方式能否給機器人帶來通用性,仍無法給出100%的肯定答案。「我們目前是對這個方向有信仰,相信這麼做(指AI驅動)能成。但最終能不能實現,目前還不好判斷。」孔博說。

一個公認的難題是數據。

以DeepSeek、ChatGPT爲代表的AI大模型,是通過投喂大量公開論文以及互聯網信息等數據,暴力美學般訓練出有通用性的AI應用。但對於擁有實體的機器人而言,要把物理世界的狀況都以數據方式投餵給它,難度很大,成本也十分高昂。

「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還沒出現。」孔博告訴鹽財經,「一旦涉及物理世界,因素就很多了,比如要考慮地球的重力、摩擦和阻力。」

對於人類而言,認識現實世界是從小通過各類感官習得,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對機器人來說,在現實世界需要量化和建構的因素太多了。孔博舉例,如果讓機器人洗碗,怎麼讓它知道洗潔精有沒有衝乾淨?如果讓機器人倒水,人類聽聲音、憑藉經驗就能知道水滿了,但你要怎麼告訴機器人水滿了?

高質量、多模態數據的缺乏,正成爲人形機器人發展的主要障礙。美國機器人創業公司Ambi Robotics聯合創始人Ken Goldberg指出,以大語言模型通義千問2.5(Qwen-2.5)的訓練數據作類比,其相當於真人收集12億個小時的數據,但是,旗下機器人模型一年收集的訓練數據量僅爲1萬小時左右。這就意味着,以現在的方式和速度,機器人若想達到現今大語言模型的數據訓練量,還需要12萬年。

受制於現實數據的缺乏,以及算法的未獲突破,孔博總結,雖然目前機器人可以行走、跳躍、空翻等,但與操作、控制有關的上肢,發展仍不足。

「人形機器人最讓人激動的是,用上肢去幹具體的事。」他說,比如說去工廠幹活。「它不僅僅是個玩具,而是要成爲一個生產力。這裡面的關鍵是在上肢,是與大腦有關的能力。」

機器人的能力仍待進一步的突破和發展,但顯然,賀亮等企業負責人已經迫不及待了。

他告訴鹽財經,只有在今年內實現降成本、保產能、佔領一定市場份額,「明年我們才能夠在車企或大廠下場的第一波打擊中存活下來」。

與大企業競爭的壓力,正要求機器人企業儘快量產,找到合適的場景切入。

受訪的多位機器人企業公司代表都告訴鹽財經,當下機器人可以短期運用的場景是科研、文旅業和工廠生產。

「從我們前期瞭解的狀況看,機器人進廠打工,實現一些崗位的替代,這方面的需求是很大的。」賀亮說。

優必選副總裁龐建新也曾在2024年告訴鹽財經,工廠製造是優必選人形機器人最重要的落地場景之一。這是因爲工廠的場景相對簡單,即在結構化或半結構化場景下,完成特定的有限任務。

他進一步解釋:目前許多工廠都對人形機器人有需求,原因是中國人口老齡化帶來了勞動力短缺,再加上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進工廠從事簡單、枯燥、重複的工作。其次,隨着中國企業的出海,在海外的中國企業在當地很難招到人,培養和管理成本很高,亟需機器人。

3月,優必選宣佈,數十臺人形機器人在極氪5G智慧工廠開展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執行分揀材料、運輸箱子、組裝複雜零件等任務。龐建新說:「只要能解決幾個工位,對於一個產業來講都是極其巨大的市場。這個市場的確太大了。」

除了機器人企業,當下大量製造業、車企也紛紛下場製造人形機器人。3月,美的集團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首次曝光,它可以完成「握手、比心、跳舞、打螺絲」等多種動作。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TO衛昶介紹,美的已經成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但衛昶也清晰地向鹽財經表示:「現階段,大部分人形機器人展現了一些有用的功能,包括娛樂功能,但真正能夠大規模落地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挖掘。」

如同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在人形機器人行業也一樣適用。2025年的產業熱潮,要求身處其中的人不畏風浪,摸着石頭過河。業內人士普遍的判斷是,人形機器人要在工廠等簡單的場景積累一定真實數據後,再慢慢過渡至家居陪伴、養老場景。

產業的爆發伴隨着泡沫的產生,清醒的業內人士都表示,實現機器人之夢仍是道阻且長,如魔法原子總裁吳長征所說:「當前階段還需要資本有一定耐心,甚至是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