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kit爆發!iOS與鴻蒙雙雙支持,但微信纔是關鍵先生
近期,鴻蒙開發者網站發佈一篇名爲《Call Service Kit來電場景指南》的文章,其中提到了鴻蒙生態下互聯網應用來電場景的應用,針對其相應的開發服務、場景做出解釋。
Call Service Kit簡稱Callkit,是一項圍繞互聯網應用集成系統通話的服務框架。簡單來說,接入Callkit後,你的微信好友可以像撥打電話一樣給你發送語音通話請求,且通話記錄會被保留到系統中,方便我們隨時查找。
日前,釘釘通過官方微博官宣爲鴻蒙/iOS雙端App接入Callkit服務,使用這兩個系統客戶端的用戶,從即日起可以在系統界面中接到來自釘釘的來電。無獨有偶,有網友發現,微信也在悄悄適配鴻蒙/iOS雙端的Callkit服務,有不少用戶已經收到微信Callkit的灰度測試。
(圖源:釘釘)
隨着國民級社交應用微信逐漸接入CallKit服務,相信這項功能也將會成爲手機廠商們的下一座必爭的城池。
釘釘微信搶着上,Callkit到底有啥魅力?
Callkit最早出現在蘋果WWDC 2016開發者大會上,作爲iOS 10的王牌功能,Callkit的到來可以說是改寫了互聯網應用的通話模式。
接入Callkit後,互聯網應用發起的語音通話可以與系統通話深度融合,拋開應用權限的限制。舉個例子,我們可以通過關閉通知,讓微信語音無法在關閉狀態下撥入,但Callkit會讓微信語音通話以系統電話的形式接通,即便是關閉通知,它依然能夠生效。
另外,使用CallKit的應用可以將其通話記錄直接整合進iPhone的“電話”應用中。這意味着用戶在“最近通話”中可以同時看到普通電話和第三方應用的通話記錄,無需在不同應用之間切換查找。
(圖源:X)
這對於經常使用微信通話辦公、處理事情的用戶而言,能夠提升查找效率。又或者說,時下不少打工人需要在不同的辦公應用和微信之間與客戶、老闆對接溝通,假如這些應用統統接入了Callkit,那麼我們就能在通話記錄中直接找到相應的記錄,不需要來回切換尋找。
更重要的是,CallKit允許開發者創建應用來幫助用戶識別和阻止垃圾來電。比如某些反騷擾電話應用就利用了CallKit框架,讓未知號碼的來電直接被標記或攔截。這樣一來,很多詐騙電話或高風險通話,都能被快速標記,減少電詐風險。
目前,在iOS端上,Skype、Line、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已經基本支持Callkit,而鴻蒙端則相對較少,但微信已經有計劃推進接入、釘釘也已官宣支持。
(圖源:鴻蒙)
整體來看,Callkit的意義就在於減少應用與系統層級通話的割裂感,避開重要權限授予第三方應用的同時給予更高的通話權限,讓用戶不會漏接到來自互聯網好友的電話。而隨着Callkit不斷鋪開,我們也能想象到更多實用的場景,比如外賣平臺可以利用Callkit直接發起通話,避免漏接來電;防詐工具可以直接識別風險來電,幫助用戶識別詐騙電話等。
Callkit要全民普及,微信纔是關鍵先生
說到底,對於中國消費者而言,目前Callkit最實用的場景還是微信。
近期,微信針對中國大陸地區的用戶悄悄開啓了新一輪的Callkit灰度內測。據瞭解,收到內測資格的用戶能夠在微信“消息通知”選項裡開啓“使用系統電話接聽語音”。開啓這個選項後,撥入的微信語音電話都會登上靈動島,且在鎖屏界面也會顯示相應的接聽/掛斷按鈕。
不過,微信Callkit話題霸榜熱搜後,也有技術人員做出解答:微信新一輪測試的並非Callkit,而是LiveCommunicationKit。那麼這個LiveCommunicationKit又是個什麼東西呢?
實際上,LiveCommunicationKit是iOS 17.4版本後蘋果推出的新服務框架,雖然與Callkit一樣有着VoIP接口,但LiveCommunicationKit不能像Callkit一樣使用系統通話,這就意味着前者撥通的微信電話並不會在電話裡留下通話記錄。
而LiveCommunicationKit也不支持在鎖屏界面下接聽/掛斷微信電話,幾乎拋棄了Callkit最有特色的服務。
(圖源:雷科技)
可以說,LiveCommunicationKit更像是一個“美化接口”。更新到這一版本後,微信的通話UI設計確實更加時尚,也更符合蘋果的設計規範,但CallKit所享有的整合性和快捷性,全都丟失了。而在鴻蒙生態中,類似LiveCommunicationKit的接口名爲“懸浮通知”,很早就已經開放設計標準給開發者使用。相比之下,鴻蒙系統支持的CallKit接口提供了更完整的功能體驗,無論是通話記錄整合,還是鎖屏界面接聽,顯然更加成熟。
微信作爲中國最重要的通訊工具,其語音通話功能早已成爲用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2018微信數據報告》,微信每天成功完成4.1億次音視頻通話,展現了其巨大的用戶需求和市場潛力。基於此,微信支持使用系統電話接聽語音意味着體驗會進一步提升。通過CallKit的深度整合,用戶可以像接聽普通電話一樣直接從鎖屏界面或靈動島接通微信語音通話,同時通話記錄也會自動同步到系統電話應用中,大幅簡化了管理流程。
對於iOS生態而言,微信CallKit適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不僅優化了高頻應用的用戶體驗,也進一步鞏固了蘋果的高端設計形象。尤其是對於商務人士和高頻使用微信通話的用戶,CallKit的整合帶來了便捷性和系統一致性的雙重提升。
與此同時,微信CallKit的適配也可能爲鴻蒙生態帶來一定的壓力。相比iOS,鴻蒙系統的CallKit接口功能更爲全面且開放,但微信是否會優先適配鴻蒙CallKit仍然是一個未知數。作爲競爭對手,Android生態目前尚未推出類似CallKit的統一標準,這使得鴻蒙和iOS在這一領域形成競爭。
體驗升級是“現象級功能”的底層邏輯
前些年移動互聯網每年都有“現象級應用”,這兩年隨着移動互聯網走向成熟,現象級應用已很少再出現(ChatGPT勉強可以算最後一個?),但每年市場都會出現“現象級功能”,比如24年的Live Photo,25年的CallKit。
回想2024年“實況照片”的爆火,從冷門功能到用戶口碑帶動再到廠商集體跟進,足以說明:一項功能是否能夠成功,不能只看技術是否領先,而是能否在一個細節之處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實況照片只是移動影像中很小的一個部分,但卻能演變成無數消費者換新機的動力。
而CallKit,正好踩中了這個點。無論是微信、釘釘這些國民級應用,還是未來可能適配的其他場景,鎖屏接通、通話記錄同步的便捷性確實足夠吸引人。對於手機廠商來說,支持CallKit更像是在高端體驗上的一塊加分牌,尤其是面對挑剔的高端用戶,細節能否做到位常常直接決定市場表現。
不過,和所有新功能一樣,CallKit能不能成爲標配,還得看接下來市場的反應。蘋果的LiveCommunicationKit目前看起來更像是“半成品”,安卓陣營又受限於碎片化的生態,開發者是否願意爲此投入資源也存在變數。但不管怎樣,CallKit的方向已經擺在那裡。它能解決用戶的真實痛點,也能提升體驗的連貫性,這些特性或許正是未來廠商們競逐的理由。
就像2024年的實況照片一樣,CallKit是不是下一波“爆款功能”?或許不用等太久,我們就能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