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民主峰會演說:建立韌性是變局中生存關鍵

前總統蔡英文13日在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演講。圖/蔡英文辦公室提供

前總統蔡英文13日到訪丹麥,她先在丹麥國會友臺小組成員的陪同之下參觀丹麥國會,並與丹麥友臺國會議員餐敘,這是中華民國前總統首度進入丹麥國會,他隨後到「哥本哈根民主峰會」發表演說,蔡英文強調,當前變局時刻,面對挑戰時建立韌性,是我們生存的關鍵。

蔡英文並在民主高峰會發表演說表示,今年高峰會的主題聚焦在:盟友關係不斷變動、威權國家合作日益加深的世界中,我們該如何攜手合作,守護自由與民主。今天齊聚一堂,正值「超級選舉年」之後,在這一年裡,民主世界的多個國家都經歷了領導人更替與立法機構改變,這個新的地緣政治局勢,將被「現有貿易」與「安全秩序」所面臨的不確定性與難以預測性所定義。

這種不確定性來自於世界秩序的變動,她說,過去對於盟友關係以及主要強權角色的各種假設,如今都受到質疑。此外,放眼全球,威權主義所帶來的威脅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峻。當前這個時刻,蔡英文說,我們迫切需要一套新的策略,來確保我們國家的安全與經濟的繁榮。在面對挑戰時建立韌性,是我們生存的關鍵。

韌性不只是一個流行的詞彙,蔡英文說,它是實現可持續自主的根基。它使我們能夠承受衝擊、在壓力中調適,並且更堅強地站起來。她並說,在臺灣,我們深知韌性是什麼,因爲我們對那些試圖利用民主不完美來破壞體制的勢力,有着切身的體會。我們的人民曾親身經歷威權統治的傷害;如今,我們幾乎每天都面對升級的威脅與恐嚇。

中國曾以爲,透過不斷的網攻、駭客行動與軍事演習,可以使臺灣人民陷入恐懼或麻痹。蔡英文說,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相反地,臺灣人民將這些挑戰化爲建立韌性的基礎。正是這股韌性,使臺灣得以保護選舉不受威權干預,走過疫情的挑戰,也讓臺灣對資訊操弄更加警覺、更有素養。韌性的展現涵蓋各層面,從個人到集體、從經濟到國防。

在過去八年,她說,臺灣積極在各領域建立韌性。以國防爲例,我們持續擴大投資。到我任期結束的2024年5月,國防預算已提升超過80%,每年平均成長近8%。這是臺灣歷來最有系統、最有規劃的國防投資。

僅有堅實的國防與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還不夠。蔡英文強調,臺灣的經濟韌性,建立於「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策略思維。透過策略夥伴關係,臺灣打造出一個有能力爲全球安全供應鏈貢獻的產業生態系。我們的高科技產業,尤其是半導體領域,不僅是臺灣經濟的命脈,也是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在人工智慧逐漸定義國力的時代,臺灣的晶片產業是全球繁榮的重要支柱。

在全球秩序正經歷重大轉變的時刻,臺灣依舊是國際社會堅定的夥伴。我們對民主、人權、和平與繁榮的承諾從未動搖。臺灣具備高科技製造能力,能夠成爲民主陣營的重要支柱。這樣的產業靈活性,有助於全球供應鏈的韌性,特別是在電子、綠能與醫療等關鍵領域。

她再次強調,任何形式的威脅與脅迫,都動搖不了臺灣持續與世界接軌、貢獻全球的決心。臺灣人民已準備好與全球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各個有共同利益的領域,深化合作。

我們正身處一個全球秩序深刻轉變的關鍵時刻,許多長久以來的假設正受到挑戰。我們所熟悉的世界,正在重塑。但在這樣的變局中,有一點始終清楚明確:民主與韌性,將是我們共同未來的基石。臺灣證明,在威權壓力下依然能堅守民主,不失開放、不失人性。我們的經驗也證明,即使民主不完美,仍然能因應最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