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從“新物種”到“必備品”,智能眼鏡卡在哪?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王冬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甄翔】編者的話:在全球科技產業尋求下一代個人智能終端的浪潮下,智能眼鏡正逐漸從展廳中的概念品變成觸手可及的大衆消費品。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討論智能眼鏡產業已臨近爆發前夜,但它距離“iPhone重新定義手機”那樣的關鍵時刻還有多遠?在採訪中,行業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要想實現在國內和海外市場的突破,中國智能眼鏡企業不僅需要在技術、品牌、用戶體驗等方面進一步打磨,還要整合產業鏈優勢,通過持續創新和整合資源,逐步塑造全球影響力。
從“極客玩具”到“實戰利器”
戴上一副“黑框眼鏡”,視野中出現了一塊可跟隨視角實時移動的虛擬屏幕;觸摸鏡腿處的控制按鈕,身旁一臺電視機上播放的足球比賽畫面頓時出現在屏幕中。在上海近日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AI)大會現場,一家國產智能穿戴設備體驗館吸引了衆多觀衆排隊等候,爭相體驗上述沉浸式場景。一位帶着家人前來體驗產品的男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道:“這副智能眼鏡讓我既能清晰看到賽場畫面,又能通過鏡腿聽到實時聲音,這種立體的視聽體驗讓我彷彿置身於綠茵場邊。”
如今,越來越多的頭戴式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設備在AI加持下,從“極客”們的玩具,變成人們生活場景中的“實戰利器”。來自天貓平臺的數據顯示,7月,AI智能設備成交量同比增長118%,AI眼鏡的新品發佈數量同比實現雙位數增長,整體成交量較去年12月暴漲8倍。
過去幾年,Meta、谷歌等科技巨頭也在加速智能眼鏡產品迭代。據美國CNBC網站報道,Meta計劃在今年9月的Connect開發者大會上推出其首款帶有顯示屏的智能眼鏡,定價約爲800美元。報道披露的細節顯示,這款代號爲Hypernova的設備將在右鏡片集成小型數字顯示屏,同時配套推出手勢控制腕帶,支持用戶通過手勢操作實現拍照、通話、信息交互及AI助手喚醒等功能。作爲當前智能眼鏡產業一大技術代表,Meta自2021年與雷朋合作推出第一代智能眼鏡以來已累計推出兩代產品,共售出超200萬副。Meta智能眼鏡的鏡片合作方依視路陸遜梯卡CEO米勒裡透露,今年7月,智能眼鏡產品的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倍。Meta與雷朋牽手,谷歌則選擇與中國智能眼鏡初創企業XREAL合作,計劃在明年年初推出搭載中企定製芯片的AR眼鏡。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148.7萬副,同比增長82.3%。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49.4萬副,同比增長116.1%。有行業預測顯示,2025年全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的全渠道零售量有望接近140萬副,同比上漲216%。2025年上半年,國內智能眼鏡市場已有小米、雷鳥創新、聯想、李未可等品牌的產品亮相。進入下半年後,阿里巴巴、中國電信等企業也推出了相關產品,同時還有多個智能眼鏡新品正籌備上市。相比動輒數百美元起售的外國智能眼鏡,在“百鏡大戰”的激烈市場競爭中,目前國內廠商推出的品牌智能眼鏡已有至少二十餘款,多集中在1000元至4000元區間內,銷量多的已達數萬副。
AI對智能眼鏡的崛起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全球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具備AI功能的智能眼鏡已佔到智能眼鏡產品總量的78%。
國產智能眼鏡初創企業亮亮視野首席運營官婁身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國內智能眼鏡大致可以分爲AI拍攝眼鏡、AI音頻眼鏡、AI顯示眼鏡三大類。AI拍攝眼鏡通常具備攝像和錄像功能,可實現實時視頻錄製、直播、視頻通話等功能,應用場景包括社交互動、視頻創作、遠程協作等。AI音頻眼鏡專注於音頻技術,可提供清晰的聲音體驗。用戶可以通過這類眼鏡進行語音控制、接聽電話、收聽音樂或與智能助手互動。此類眼鏡適合日常出行、運動、通勤等場景。AI顯示眼鏡則是將增強現實技術與智能眼鏡結合,爲用戶提供實時信息顯示、導航、增強現實體驗。這類產品目前已經應用於工業、醫療、教育等專業領域。
需要突破“不可能三角”
火熱的AI智能眼鏡賽道雖迎來衆多玩家,但也存在多重挑戰。有行業人士坦言,當前無論是互聯網大廠還是初創企業,其智能眼鏡產品都還處於市場的檢驗期,且有相當一部分的產品退貨率居高不下。
據行業媒體VR Vision統計,小米AI眼鏡在抖音平臺的退貨率達到約40%,這屬於業內平均退貨水平。退貨原因包括拍攝後文件無法在App端正常顯示、語音識別有誤、拍照響應慢、交互體驗與廣告宣傳不符等。
在衆多問題中,佩戴舒適感不夠和續航不足成爲消費者反饋突出的兩大問題。《環球時報》記者在北京一家頭部品牌的智能穿戴體驗館發現,多數消費者現場試戴智能眼鏡後表示購買意願不強,不少人表示:“看着比較笨重,眼鏡腿太寬了,價格這麼貴但續航時間只有兩個小時左右,實用性很差。”
智能眼鏡渠道運營商寧波擇見CEO陳嘉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選購智能眼鏡時,“眼鏡功能屬性”是大多數消費者的首要考量因素,例如外觀和重量是否接近普通眼鏡,其次纔會考慮產品智能與否。
在XREAL產品總監劉宗楷看來,智能眼鏡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市場需求,都需要進一步打磨和探索。劉宗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智能手機經過近20年的發展,產業鏈上下游非常成熟。屏幕、攝像頭、電池等關鍵模塊都有非常優秀的供應商和方案可以解決各種細分的用戶場景和需求。智能眼鏡則是剛誕生沒多久的“新物種”。智能眼鏡一方面要借力智能手機成熟的供應鏈,來降低眼鏡的成本;另一方面,還要挑戰智能手機從未踏足過的技術領域,無論是近眼顯示系統需要的屏幕、光學設計,還是更加柔性輕量化的電池與結構,抑或性能強勁且超低功耗的穿戴設備專屬芯片技術,這些都無法借力智能手機產業鏈。
婁身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智能眼鏡產品如果想加速普及,在產品技術層面要突破輕量、性能、續航之間的“不可能三角”。首先是輕量感,數據顯示,全天候佩戴智能眼鏡的重量需控制在50克以內。其次是高性能,智能眼鏡要有足夠高的入眼亮度和清晰度保證視覺體驗,同時能勝任高清晰度視頻拍攝,具備媲美耳機的音質,實現性能 “1+1>2”。最後是續航,一款智能穿戴產品如果續航不能達到8小時,就難以成爲大衆消費電子產品。
陳嘉禾告訴記者,當前很多主流智能眼鏡產品尚未具備“不可替代性”。“除非能提供讓人無法拒絕的全新體驗,否則消費者不會放棄傳統眼鏡,轉而選擇佩戴一款更重的設備。當前智能眼鏡的技術突破尚未迎來‘iPhone時刻’,其演進本質上仍屬功能性迭代,如同將勞力士換成蘋果手錶,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目前還不是必需品。”
打造標杆產品,中企要做哪些事?
儘管在市場普及之路上還面臨一些挑戰,但放眼全球,中國智能眼鏡企業在供應鏈與出海方面目前展現出顯著優勢。供應鏈優勢是中企出海的底氣。
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XREAL產品超過60%的關鍵部件是自主研發。“我們要全產業鏈佈局,把最核心的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種全產業鏈佈局能力使中國企業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
有行業人士告訴記者,Meta與雷朋的合作表明,國際品牌在渠道與用戶認知上仍佔優勢。中國企業需在技術自研、場景創新與品牌建設上持續投入,方能真正具備全球化競爭力。特別是在AI功能落地方面,中國企業與國際巨頭仍有差距。徐馳坦言:“國內智能眼鏡的AI技術仍不太成熟,中國企業在AI生態建設方面仍需努力。”
婁身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要讓中國的智能眼鏡成爲“iPhone級別”的全球標杆產品,還需要從多方面努力。第一是加速技術創新與突破,目前國產智能眼鏡已經在多個領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要達到iPhone級別的影響力,產品本身需要在硬件性能、顯示技術、音頻體驗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尤其是AI技術和AR技術的融合,以及更先進的圖像處理、音頻傳輸和交互能力,將爲產品提供更強的競爭力。第二是強化品牌價值與全球影響力。iPhone的成功不僅僅因爲其技術,更因爲蘋果品牌的全球影響力和消費者的忠誠度。中國的智能眼鏡品牌需要在全球市場建立更強的品牌認知和價值,打造差異化的品牌故事,加強全球化的市場佈局與本地化服務。第三是重視用戶體驗與生態構建。iPhone之所以能成爲全球標杆,是因爲其與App Store、iOS生態系統等高度集成。中國智能眼鏡企業若想突破,需構建更加完善的生態系統,創造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內容平臺,提升用戶黏性和長期使用價值。第四是明確全球市場戰略。在國際市場推廣方面,中國品牌需要加大海外渠道建設力度,特別是在歐美、日韓等市場,通過與當地企業合作,提高產品的接受度。同時,企業要關注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進行產品和服務的本地化。第五是持續提升品質與可靠性。目前,國內智能眼鏡的退貨率居高不下,要想成爲一個成熟的產品品類,必須逐漸向高品質、高可靠性發展。同時,企業還需要加強售後服務體系,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