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態宜居幸福底色

盛夏的雲嶺大地,青山疊翠,碧水潺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雲南省在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污染防治強度、人居環境美度、綠色轉型速度等方面持續發力,開創高顏值生態與高質量發展協同共進的美麗雲南新局面,人居環境從“一時美”邁向“持久美”。

“昆明藍”再次刷屏社交平臺,2024年昆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第一的消息,被廣大網友和市民點贊。從全省來看,成績同樣可圈可點,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連續多年超過98%,細顆粒物濃度下降至每立方米20.5微克,較2015年降低6.8%,環境空氣質量居全國前列。天藍、地綠、水清,環境優美、生態宜居成爲旅居雲南的鮮明標識和亮麗生態名片。

搶抓國家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雲南省全面實施城市體檢評估機制,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打造典型示範項目,推進改善城鎮人居環境。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投運生活污水處理廠183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570萬立方米/日,集中收集率達67.4%;累計建成投運生活垃圾填埋場127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29座,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3萬噸/日。地級以上城市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設施配置覆蓋率超過90%,全省鄉鎮、村莊生活垃圾和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分別爲97%、92%、76%,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31、50、36個百分點。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省累計建成海綿城市490餘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近40%。35條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全部完工。

隨着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的深入實施,雲南省動員各方力量,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累計新增綠化面積35萬畝,完成植樹4100萬株。2022年以來,全省累計新增城市綠地面積超5300公頃,城市公園數量躍升至2700餘個,建成綠美社區4730個、綠美街區853個、綠美街道1341條。全省城市綠地面積達到8萬多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03平方米,城市綠地率達39.90%;累計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縣城、城鎮)37個、省級園林城市(縣城、城鎮)48個。

同時,全省各地對標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的美麗城市建設要求,系統推進建設,聚焦重點領域實施城市生態治理行動,揚優勢樹品牌,探索各美其美雲南模式。

普洱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8年評定爲優,公衆生態環境滿意率96.15%,連續3年遞增。玉溪市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全面推進美麗玉溪建設,致力於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同發展,爲市民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的綠色家園。

巧家縣18公里生態廊道“圈粉”無數市民和遊客。巧家縣濱江休閒運動生態廊道以“一廊三灣多點”爲功能佈局,打造17個重要廊道節點,包括體育運動公園、水生態科普園、濱江景觀旅遊中心等,既完善了金沙江岸線生態修復功能,也拓寬了城市生態休閒空間。不僅爲市民提供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更提升了城市的整體形象。“現在建成這麼漂亮的廊道,我們每天都來散步,感覺特別愜意。”市民彭女士說。

暑期以來,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迎來了不少遊客,漫步濱河大道,連片的萬壽菊正迎來採摘期,金燦燦的花海與挺拔的鳳凰木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絢爛的圖景。以前開窗見“亂象”,現在推窗見“花海”,濱河大道的變化贏得了市民們的普遍讚譽。治理後的濱河大道提升了“顏值”,以萬壽菊採摘、加工銷售爲紐帶,帶動周邊羣衆增收,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聚焦羣衆身邊突出環境問題,雲南省積極探索治理路徑,自2024年起,每年從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投訴件中選取100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複雜性的問題進行重點攻堅,解決一批羣衆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達到整改一個問題、建立一套機制、規範一域治理的效果。

雲南省通過高水平保護城市生態環境、高品質打造人居環境,讓人民羣衆在美麗家園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以生態宜居擦亮美麗雲南幸福底色,叫響“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記者 胡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