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整機,戴盟機器人發佈具身智能全鏈路解決方案卡位上游核心賽道|智能涌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石恩澤 深圳報道
4月16日,一家來自深圳的具身智能公司戴盟機器人,一口氣發佈了三款新品,分別是觸覺傳感器DM-Tac W、多維觸覺感知五指靈巧手DM-Hand1、便攜穿戴式遙操作數據採集系統DM-EXton。
據悉,戴盟本次發佈的DM-Tac W、DM-Hand1、DM-EXton系列家族產品,貫通機器人“感知-操作-學習”技術核心,構建了具身智能數據訓練裡的全鏈路解決方案,並將每一個步驟所需的產品都做成了即插即用的標品。
與許多標榜做整機的企業不同,這家從港科大走出的機器人公司正在探索整機之外的生態位,走出了一條以視觸覺技術爲核心技術壁壘,卡位上游核心賽道的路子。
圍繞視觸覺技術打造產品
戴盟的視觸覺傳感器研發之路,從港科大科研團隊到如今,已經走了8年。緣起於戴盟首席科學家與聯合創始人王煜與師弟——麻省理工學院(MIT)的Alberto Rodriguez,展開了爲期6年的科研合作,在王煜的帶領下,戴盟團隊獨創了全新的視觸覺傳感器技術路線。
目前觸覺傳感器被中科院列爲35項卡脖子技術之一,而視觸覺傳感器是目前學術界認爲最有前景的方向。區別於MIT的gelsight(視觸覺)技術方案中常見採用的三色光技術原理,戴盟成功開闢了不依賴三色光的高分辨率視觸覺感知技術路線,即基於單色光原理,可同時實現正壓力和切向力的超高分辨率。
2021年12月,王煜與其學生段江譁開始從學界走入產業界,一同在深圳成立了具身智能公司戴盟機器人,並於2023年8月正式運營。
2024年戴盟實現技術跨越:在保證高分辨率的基礎上,戴盟突破性地將傳感器厚度從幾釐米縮小至幾毫米,使視觸覺傳感器可部署於仿生靈巧手指尖。值得一提的是,歷經多年研發和深港協同的工程化優化,戴盟打造出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視觸覺傳感器。
相較於傳統觸覺傳感器,戴盟的產品每平方釐米覆蓋4萬個感知單元,是陣列式觸覺傳感器的數百倍。同時,採用觸覺流的概念,降低了對信息傳輸帶寬的需求,可減少產品散熱。
於是,戴盟爲自己進入具身智能找到了一個切口——圍繞視觸覺傳感技術來打造一系列產品。
與其向下遊教育,不如躬身入局。戴盟給自己的“毫米級”觸覺傳感器打樣,造出了讓機器人本體廠商即插即用的靈巧手。
後續,戴盟還開發了一套外骨骼數據採集設備,專爲機器人遠程操控、數據採集及學習訓練而設計。該數據採集設備進化到今年的DM-EXton,有了更多功能。
在參數上,DM-EXton重2.5kg,輕若筆記本電腦,並有包括手臂及手部54個自由度。在採集頻率上,DM-EXton高於800Hz,可做到瞬時反響無時延,並可使用無線連接,做到30m無障礙傳輸。最重要的是,在兼容性上,DM-EXton做到100%適配市面上主流機器人本體廠商。
從傳感器感知到靈巧手操作,再到數據採集設備幫助機器人學習,戴盟攻克具身智能落地過程中的“卡脖子”難關——觸覺感知,構建起具身智能數據訓練裡的全鏈路解決方案。
不做整機,做解決方案
上述產品進化過程,可以看出,當下戴盟並不想下場做整機,更多的是提供解決方案給下游廠商。
與許多人形機器人公司標榜自己是整機企業,提升估值不同。戴盟機器人CEO段江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我認爲當下標榜自己做本體,已經不能給公司帶來更高的價值了,最終大家還是要回歸本位,看你最核心的技術能否在生態裡立住腳。就像新能源汽車行業,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供應商,往往比整車廠更具價值。”
而當前整機廠估值過高的現象,也逼得投資人紛紛轉向上游,挖掘更多專心做好技術的公司。
爲了找尋整機之外的生態位,戴盟在過去一年半通過資本化運作,完成了多方佈局。2024年11月,戴盟機器人連續完成兩輪億元級天使+輪融資,由金鼎資本,國中資本,聯想創投,招銀國際資本聯合投資。2023年9月,戴盟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天使輪融資,由昆仲資本獨家投資。
在上游供應鏈方面,戴盟獲得金鼎資本、昆仲資本等投資,確保靈巧手的核心零部件(如微型電機)供應穩定。在中游生產製造上,戴盟與聯想達成戰略合作,將部分生產環節放在聯想南方智能製造基地完成。在下游應用場景拓展方面,戴盟計劃用靈巧手標品,打開更多服務業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