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腎臟出毛病 尿液「細微變化」失智風險增近4成
上完廁所,你是否會檢查自己的排泄物?這個習慣很可能有助於揪出健康問題的早期徵兆。(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如廁過後養成觀察排泄物特徵的習慣,有可能就此發現健康問題早期徵兆,提前攔截防治。瑞典一項13萬人研究發現,尿液一項細微的變化很可能是失智症警訊,發生率增加至多達37%。
許多人都知道尿液泡泡多可能是腎臟疾病的警訊。細微泡沫成因在於尿液含有高濃度的蛋白質白蛋白(protein albumin),這是腎臟功能受損所致。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研究發現,「泡泡尿」不僅會讓人頻尿,也可能讓失智風險增加37%。
「泡泡尿」與失智之間的關聯在血管性失智症最爲明顯,這是發生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失智症類型,症狀包括記憶力出問題、思考推理困難、語言障礙等等。研究結果稱,尿液的白蛋白濃度偏高與全因癡呆症(尤其血管性癡呆、混合性癡呆)的風險增加有關,
如果尿液泡沫量多,腎臟過濾功能可能出了問題,瑞典研究顯示這與腦部認知功能衰退有關。(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此前學界研究表明,便秘與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增加之間存有關聯,原因可能在於腸道駿從失衡。瑞典這項研究顯示,腎臟出了問題,可能也會影響大腦健康,成爲失智風險因子。
這項研究追蹤斯德哥爾摩13萬名65歲以上且未患失智症的長者,4年追蹤期間,7%罹患失智症。把腎功能與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納入考量後,與尿液之中白蛋白濃度正常(每公克尿液含量上限30毫克)者相較,白蛋白濃度中等(30至299毫克)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出25%,濃度偏高(超過300毫克)者風險高出37%。
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研究員徐紅(Hong Xu,譯音)說明:「腎臟與大腦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器官,但兩者有個重要的共同特徵,那就是都仰賴細微精密的小血管網路運作。腎臟血管受損時,同樣的情形也常見於腦部。」腎臟過濾功能正常,白蛋白不會「泄漏」至尿液之中。
徐紅說,這項研究結果凸顯例行篩檢蛋白尿成爲失智症早期風險評估一環很重要,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的患者,「早期發現蛋白尿,有可能延緩或預防失智症發生」,早期發現不僅能積極管理腎臟健康與認知功能,也有助於延緩或預防失智。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內科學志》(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