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與「反對」之間 一場關乎臺灣生存的語言攻防

▲習近平要的是政治資本,他想讓世界接受中共定義的國際秩序,當北京在國際舞臺上推銷「反臺獨」時,真正被壓縮的,是臺灣的存在空間與全球民主陣線的信任。(圖/路透)

●葒燁/時事評論員

近期,習近平多次在中美高層互動中,要求美國「明確表態反對臺獨」,乍看是外交語言,其實是政治陷阱。北京清楚知道,倘若美國在正式文件中說出「反對臺獨」這四個字,便能被包裝成「國際社會承認中國主權」的宣傳素材,進而對內強化政權合法性、對外製造「中美共識」的假象。

對習近平而言,「反臺獨」不是爲了和平,而是爲了話語權。只要美國稍有語意鬆動,北京就能宣稱「美國支持一中原則」,將臺灣問題重新定義爲「中國內政」。這正是中共最擅長的敘事戰:改寫語言,改變現實。

然而,美國對臺政策的核心從來不是「反臺獨」,而是「維持現狀」。臺灣位於第一島鏈中段,是印太安全的關鍵樞紐。若北京掌控臺灣,整個西太平洋的防線將被迫後退,美日安全同盟也將失去戰略深度。

正因如此,華府長期維持「戰略模糊」──既防止中共動武,也避免臺灣片面宣佈獨立,以穩住整體區域平衡。

習近平想「借美國之口壯大中國」,若美國表態「反對臺獨」,北京可向人民宣稱「世界承認中國立場」;若美國拒絕,中共又能批評華府「虛僞雙標」。這是一場兩面皆贏的心理戰。

事實上,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共的「一中原則」並不相同。前者僅承認北京爲中國代表,並未承認臺灣屬於中國;後者則強行要求國際社會接受「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因此,美國刻意使用「不支持臺獨」而非「反對臺獨」,以保留外交彈性並避免被北京利用。這種模糊,正是戰略清晰的體現。

習近平要的是政治資本,他想讓世界接受中共定義的國際秩序,讓民主與人權的普世價值在「主權至上」的口號下退位。當北京在國際舞臺上推銷「反臺獨」時,真正被壓縮的,是臺灣的存在空間與全球民主陣線的信任。

語言即力量。若國際社會在話語上退讓一步,中共就會在戰略上前進一里。臺灣必須堅定地說:我們不是挑釁者,而是捍衛自由與民主的前線。守住話語主權,就是守住國家尊嚴。

▼美國對臺政策的核心從來不是「反臺獨」,而是「維持現狀」。臺灣位於第一島鏈中段,是印太安全的關鍵樞紐。若北京掌控臺灣,整個西太平洋的防線將被迫後退,美日安全同盟也將失去戰略深度。(圖/記者湯興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