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白話文!國科會揭百年「詩界革命」 舊詩也能很現代

國科會表示,「舊詩」本身並非過時,不少文人雅士透過分析舊詩,展開跨越時間的對話,爲此《人文沙龍系列》講座也特別邀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曾守仁,分享清末「新」詩學與現代性的關聯。(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詩學」的發展反映時代的潮流、社會局勢及政經環境的變化,尤其清朝末年,倡議百日維新的梁啓超提出「詩界革命」,文人胡適更曾倡導「白話文運動」,這些轉變讓詩學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國科會表示,「舊詩」本身並非過時,不少文人雅士透過分析舊詩,展開跨越時間的對話,爲此《人文沙龍系列》講座也特別邀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曾守仁,分享清末「新」詩學與現代性的關聯。

國科會說明,因應時代環境變遷,不少文人倡議針對詩界有所改革,例如晚清曾出任新加坡總領事的黃遵憲,就提出「離合伸縮之法」;被稱爲「才子」和「詩論大家」的樊增祥,也曾提出「光景日新日奇,詩境因之而生」的想法,認爲詩學的新舊並無任何界線,與樊增祥齊名的詩人易順鼎,也透過七言歌行的方式,展現新事物、新感覺的詩歌實踐。

此外,清末史學家、詩人沈曾植提出的「三關說」,以及近代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解析清末詩人陳三立的詩作,認爲字裡行間更具「現代的感覺」,作家錢鍾書也曾敏銳分析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舊詩,認爲詩中蘊含「現代時間感」。

國科會強調,透過不同角度的討論,可發現當時的詩學轉變,其實也是文人對於當下的積極迴應,不僅是一種微妙的革命,更是不壓抑的現代性。

國科會介紹,本次邀請的講師曾守仁,研究專長爲宋明詩學、文學理論、晚清文學及文學評點,多年來透過國科會研究計劃,深入分析詩學的轉變與影響,包括「明清之際的詩史考察:以錢謙益、王夫之爲中心的討論」及「從詩史到神韻:明末清初詩論的抒情視域考察」等研究。

國科會表示,本講座時間爲22日下午2點至4點,地點在中正大學,將探討百年前的詩人如何因應詩學大動盪,身處當今的我們又可以如何借鏡這些歷史與文學變化,歡迎有興趣的民衆參與,或透過線上直播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