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怕淹水!低窪區建屋典範 「高腳屋」設計圖這裡免費索取

由觀樹基金會委請專家設計建造全國第一座合法的高腳屋,挑高的1樓淨空,平時可當停車或工作場使用,但海水倒灌來犯,依舊可在2樓以上過生活。記者蔡維斌/攝影

低於海平面的成龍村,一直仰賴海堤阻擋海水,30年前強臺決堤村落良田頓成澤國,觀樹基金會爲讓地方能長居久安,2018年請專家設計建造首座合法高腳屋,示範即便海水倒灌仍可居住,以「與水共生」概念打造宜居的綠建築,但迄今高腳屋仍未普遍,村民說,村子已不淹水,但大家仍肯定高腳屋的教育性。

成龍高腳屋爲3樓建築,兼具防洪、節能,1樓高腳設計,足可因應3、50年的地層下陷,平時可停車或工作場地;2樓以上才爲居家使用,不僅可避免淹水影響生活,因成龍村臨海空曠日曬嚴重,還結合綠建築概念,牆面和屋外圍牆均以當地的蚵殼作爲「防曬牆」隔熱效果佳,減少冷氣耗損,「蚵屋」造型也營造在地元素的建築外觀。

觀樹基金會執行長洪粹然表示,這是政府修法後建造全國的第一座合法高腳屋,目的主要作爲與水共生的示範,提供給地層下陷區一個更合適的居住選擇和參考,讓更多人瞭解其優點,不必在遇洪水就被迫搬遷,有需求者歡迎免費索取設計圖。

至於是否會在西部沿海全部推廣,環境部氣象變遷署長蔡玲儀表示,成龍高腳屋提供給其他下陷地區建築的設計思考,但建屋時仍得依實地環境背景調查爲依據,所以希望更多社區能來參觀取經。

只是目前村內未見高腳屋民宅,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田日蒸說,大家很肯定高腳屋的功能,但村內多數建築都在早年災難發生不久翻修的,多年來村內排水都已改善,尤其溼地也具滯洪池功能,所以已很少淹水,不過高腳屋還是給「未來屋」帶來很好的示範。

李姓村民也說,觀樹基金會爲不讓村民再受淹水之苦,提供面對極端氣候的實用居家示範,大家揪感心,不過多數人還是住慣了傳統房舍,將來如有新建房子,如便不淹水,但爲防地層下陷,還是會考慮採取高腳屋的設計理念。

相較於傳統印象中的高腳屋,村民選擇將整棟房屋「整體墊高」,這種形式不僅更切合沿海聚落的建築與生活條件,也發展成當地住宅的主流做法;本身也是雲林沿海出身的縣府計劃處長李明嶽認爲,高腳屋這樣的韌性建築,最好是由民間對氣候風險的深刻體認與自發調適,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生活需求的選擇,再逐步形成獨特的建築樣貌,這纔是成龍村面對未來淹水風險時,最具代表性的韌性表現。

成龍溼地附近的舊房舍,一半已陷於路面之下,和背後的高腳屋相映成極端環境下的對比屋。記者蔡維斌/攝影

成龍溼地周邊村落,地層下陷嚴重,舊房舍明顯已低於路面一半以上,可防範淹水侵犯生活的高腳屋將成爲當地的「未來屋」。記者蔡維斌/攝影

成龍溼地高腳屋不僅可防洪,還是綠建築,不僅有太陽能和雨水回收系統,建築牆面和圍牆均以在地的蚵殼爲素材,作爲隔熱牆。記者蔡維斌/攝影

由觀樹基金會委請專家設計建造全國第一座合法的高腳屋,挑高的1樓淨空,平時可當停車或工作場使用,但海水倒灌來犯,依舊可在2樓以上過生活。記者蔡維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