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城市/韓國架傘幫民眾降溫 來臺南實測驚見一現象

韓國學者團隊在臺南成大附近的路口架設一支類似韓國的大型遮陽傘。圖/林子平提供

極端天氣影響,各國面臨熱浪、熱危害,氣候行動勢在必行。韓國近年推出降溫策略,不只架起大型遮陽傘爲民衆降溫,濟州甚至將雙向道改爲單向道,釋出的空間拿來種樹,增加人行道路、商業空間,減少民衆開車排放二氧化碳,還促進經濟更繁榮。

韓國學者團隊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楊馨茹合作,去年2024年8月首度來臺實測遇颱風攪局,今年6月下旬濟州大學團隊師生6位再度來到臺南,量測不同遮陽類型降溫效果,地點包含孔廟、國立成功大學附近的勝利路與大學路口,並在現場架設一支類似韓國的大型遮陽傘,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也一同走訪。

「好天氣時,大家都會想躲在那隻傘下」,楊馨茹聊及臺南幾日實測的發現,因爲臺南很多道路轉角沒遮陽處、沒騎樓或道路退縮只剩一片空地,使得行人們會在鄰近找尋一棵長不好的樹、路燈等陰影區等候。濟州國立大學園藝科學系教授樸秀國建議,臺南可考慮在這些節點放置人工遮蔽物。

樸秀國觀察,臺南市區有許多騎樓,韓國並沒有類似設計。他說,騎樓是一個阻絕外頭熱環境的很好設計,但大部分騎樓多屬私人空間,擺放不少物品,使得空間會有不舒適感;從行人步行狀況來看,設置騎樓是好事,反觀以都市規畫,騎樓不足以讓整體環境變得更好。

「臺灣是海島國家,環境潮溼」,濟州國立大學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李賢晶認爲遮陽在臺灣不夠成爲一個降溫策略,建議政府善用風的特性,兩者結合導入政策,可有效減少都市內高溫。「在氣候變遷下,濟州可能會變得更像臺灣,很熱又多雨」,樸秀國直言,希望透過來臺實地分析,所得資訊可以作爲未來濟州島環境規畫的參考。

2名韓國學者也分享韓國的降溫作法,樸秀國說,韓國熱浪導致有人衰竭、死亡,明顯與氣候高溫有直接關係,也讓民衆關注熱議題;10年前當局爲此祭出三大策略,包含增加種樹、人工遮蔭,以及提供公共空間給經濟弱勢民衆臨時休息。李賢晶認爲,長期來看是種樹最有幫助,其他兩者偏向短期效果。

樸秀國也指出,韓國2018年起推遮陽傘政策,每個市區普遍可見;在濟州,傘架位置多在市中心,而非每個地方都有,通常選在等待穿越的空間如等紅綠燈、路徑的節點,設置固定且不可移動,每年只有夏季纔會打開供行人使用。此外,韓國目前也嘗試採用更多方法來降低夏季高溫,例如在公共區域噴水霧、在道路灑水來降低路面溫度。

在經濟發展下,樸秀國說,韓國首爾等大城市早於2000年代開始推動「道路瘦身(Road Diet)」,將雙向道改爲單向道,將減少的道路空間拿來種樹。

他提到,剛開始大家會覺得此政策,會影響交通導致阻塞,但實際上是讓更多民衆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如此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增加的人行道路,成爲快速的車道與商業空間的緩衝帶,讓民衆在行走過程中,更容易前往消費,也促進當地經濟更加繁榮。

南應大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楊馨茹授2024年8月及2025年1月受邀前往國際交流,實際探訪韓國夏季、冬季(如圖)在人行等待空間架設遮陽的設施。圖/楊馨茹提供

韓國學者羣去年8月來臺南實測巧遇颱風,孔廟商圈收起人工遮陽,他們今年6月終於順利在人工遮陽下量測商圈的人行舒適度。圖/楊馨茹提供

韓國學者團隊6月到成大附近的路口,實驗架設一支類似韓國的大型遮陽傘。實驗過程中,他們發現行人與單車族躲到傘下,呈現了現場等候空間需要遮陽的需求。圖/楊馨茹提供

南應大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楊馨茹2024年8月及2025年1月受邀前往國際交流,實際探訪韓國夏季(如圖)、冬季在人行等待空間架設遮陽的設施。圖/楊馨茹提供

韓國濟州國立大學園藝科學系教授樸秀國(右)與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李賢晶(左)在臺南現場架設一支類似韓國的大型遮陽傘。圖/林子平提供

韓國學者去年8月來臺南實測巧遇颱風,孔廟商圈收起人工遮陽,他們今年6月終於順利在人工遮陽下量測商圈的人行舒適度。圖/楊馨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