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等到60歲才享受生活 國外年輕人開始興起「微退休」模式
▲現代的職場觀念已經慢慢改變。(圖/photoAC、pixabay)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現代社會很多上班族,每天在工作裡忙到無法思考、喘不過氣,常常覺得「退休」遙不可及。近年美國職場開始出現新的「微退休(micro-retirement)」觀念,相對於等到六、七十歲退休後纔有機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如進行一場「微退休」讓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可以慢慢思考。
「微退休」指的是在職涯中,安排一段幾個月甚至半年的長休息,這段時間可以拿來旅行、陪伴家人、進修,或單純休養,讓自己脫離職場壓力。和一般的年假不同,微退休時間更長、用途更自由,核心精神是把「生活」分散在職涯的不同階段,當然也比年假更多一份「決心」。
對許多人微退休的人來說,最大的吸引力是不用等到老了才圓夢。趁還年輕、身體健康時去旅行、學新技能,會比晚年更能享受。其次也能幫助上班族避免倦怠,在長時間的工作循環裡暫時按下「暫停鍵」,回來後帶着更清楚的方向繼續走。也有人發現,脫離工作角色後,能重新思考自己想要的人生,甚至可能帶來轉職或生活方式的改變。
當然微退休並非沒有風險,最直接的是財務壓力臺灣多數人收入仰賴薪水,如果沒有存款支持,長假會帶來經濟困難。其次是履歷空窗,在傳統職場文化裡,有些主管可能會懷疑你的穩定性。另外,長時間離開職場,也可能錯過加薪或升遷的高峰期,或是無法回到原來的薪資層級。
若想嘗試微退休,幾件事必須先完成,首先是存錢,最好事先準備專門的基金,確保休假期間生活不受影響。再來是選對時機,例如完成某個專案或準備轉職前,讓休息成爲合理的過渡。第三就是要想清楚休假的用途,是要旅行、進修,還是專心陪家人?最後要規劃回到職場,把這段經歷轉化爲正面價值,例如「國際經驗」或「學習新技能」。
「微退休」雖然不是人人都能馬上實踐,但它帶來的思維值得參考。與其把人生的所有期待壓到遙遠的退休,不如在職涯中留幾次長假,讓自己先感受「過生活」的滋味。對於正在尋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上班族來說,這或許是一種新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