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吸菸也可能患肺癌?廣醫一院專家:三手煙危害與二手菸相當
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早期發現治療重要性
近期,斯坦福大學2025年畢業典禮上,華裔教授林彥峰在演講中提及自己的患癌經歷,他從不吸菸,研究重點之一是亞洲不吸菸人羣的肺癌,但不幸的是,他在去年確診肺癌晚期,成爲自己最典型的研究對象。
“在全世界範圍內,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各類癌症中都是最高的。”從事肺癌治療研究15年,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王煒發現,這種現象還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導致肺癌的高危因素是什麼?爲什麼一個從不吸菸的人會罹患肺癌?
三手煙危害與二手菸相當
“關於肺癌的發病機制,當前仍無明確論斷。”王煒介紹,現在的研究只能表明,肺癌高發可能與幾個因素有關——
第一是與工業化進程帶來的大氣污染有關,比如廢氣排放;第二是有長期吸菸史,或長期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等;第三是來自廚房的油煙,尤其是中餐多油炒、油炸等烹飪方式,會產生一些未充分燃燒的致癌物。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研究認爲,肺癌的發生可能與激素水平有關。
“這主要指女性羣體,有些人不吸菸且生活環境良好,但仍然罹患肺癌,所以有研究認爲肺癌與雌激素水平的變化有一定關係。”王煒說。
在普遍的認知中,吸菸是導致肺癌的罪魁禍首。但從肺癌的類型來看,似乎並非如此。
肺腺癌、肺鱗癌和小細胞肺癌是肺癌最常見的三種類型。
“以前大家認爲肺鱗癌是最多見的,但隨着疾病譜的改變,現在肺腺癌在肺癌中比例最高,其次纔是肺鱗癌。”
這兩者有何區別?肺腺癌通常發生在肺部的外周部分,多見於非吸菸者。肺鱗癌則通常發生在肺的中央部分,與吸菸關係密切。
王煒解釋,肺腺癌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女性,她們往往不吸菸。他進一步補充,長期接觸二手菸也是肺癌的高危因素,不能忽略這些患者中有一部分人可能處於二手菸環境,比如家庭或工作環境中有人吸菸。
除了二手菸,三手煙也成爲新的討論點。三手煙是指吸菸後留在物體表面和灰塵中的菸草煙霧及其化學成分的殘留物,沙發、地毯、衣服、傢俱等都可能成爲三手煙的“藏身之處”。
經過再次“轉手”,三手煙的危害如何?
“沒有看到煙,不意味着危害會減少。”王煒說,三手煙和二手菸的危害性相當,這也是爲什麼全世界範圍內都在呼籲不要在公共場合抽菸的重要原因。
建議40歲以上人羣做肺癌早篩
在門診,常常有人向王煒提出疑問,該如何預防肺癌的發生?
“肺癌致病因素比較複雜,且發病機制不明,很難做到預防。”王煒指出,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是“對付”肺癌最好的辦法。
他列出一組數據: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93%,而晚期肺癌5年生存率不到30%。
我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明確,肺癌篩查從50歲開始。早在2015年,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與多部門聯合發起“愛肺計劃”,對廣州市50歲以上低保低收入人員提供早期肺癌免費篩查。
經過幾年跟蹤研究,王煒團隊發現,如果肺癌篩查從40歲開始,可極大提高潛在早期肺癌病人的發現率,減少漏診率。
“普通40歲以上人羣2—3年做一次篩查即可。”王煒強調,肺癌高危人羣如長期吸菸、長期處於二手菸環境、工作環境中有粉塵或輻射,或者家族中有親屬患肺癌,則建議每年做一次肺部CT篩查。
體檢時,不少人的影像結果顯示肺部有結節,這是否意味着有潛在肺癌風險?
“95%的結節都是良性的,不用幹預。”王煒說,體檢發現肺部結節不用緊張,找專科醫生進行判斷評估,根據醫生建議進行復查觀察即可。
在就診中,醫生往往以半年爲單位,建議患者進行復查。對此,王煒解釋,從癌性病變發展到癌症,或者從極早期肺癌發展爲惡性程度較高的肺癌,這期間的跨度,還沒有清晰的時間線。
“但就算是惡性腫瘤,早期的生長速度也很緩慢,所以在半年左右發現它變化後再去幹預,也來得及。”他說。
採寫:南方+記者 劉漢能
通訊員:韓文青 李進
剪輯:南方+記者 萬穩龍
【作者】 劉漢能;萬穩龍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