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吸菸也會罹肺腺癌 民團示警高危族羣「5習慣助預防」

▲顏正國肺腺癌第四期過世,資料照。(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資深男星「好小子」顏正國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過世,享年50歲,消息一出震驚社會大衆。癌症關懷基金會特別提醒,肺癌高危險羣以抽菸者首當其衝,女性也不能輕忽;建議民衆應定期接受篩檢,同時應戒菸、多吃蔬果、少吃紅肉、保持理想腰圍、規律運動5大原則,才能遠離肺癌風險。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連續21年蟬聯癌症死因首位,在國人新發生癌症方面,肺癌也連續2年位居首位,同時爲發生與死亡率最高癌症,堪稱「新興國病」。

癌症關懷基金會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吸菸是造成肺癌的最主要危險因子,佔比高達70-80%,且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空氣污染則佔15%。此外,職業暴露(如石綿、粉塵等)、肺部病史(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家族史、炒菜油煙等亦是肺癌危險因子。

值得注意的是,由中研院領銜的「臺灣癌症登月計劃」近期發現,女性患者多受內在致癌因子(如基因、免疫、賀爾蒙)影響。這意味着,即使女性吸菸比例低,仍可能罹癌,提醒女性不可掉以輕心。

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黃書宜建議,高危險族羣定期接受胸部X光檢查,必要時接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而在臺灣肺癌盛行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即使非高風險族羣,也應建立定期檢查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顯著提升治癒率。

國健署從自111年7月起,針對高風險族羣提供2年1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並於114年1月1日起擴大對象,包含40至74歲女性或45至74歲男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爲肺癌的具肺癌家族史者,以及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戒菸未達15年的重度吸菸者可接受篩檢。

黃書宜也提出5個日常護肺習慣,也提醒民衆,可以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場長期戰役,不必一次到位,從一個小改變開始,就是邁向健康的重要一步:

1. 戒菸首要,遠離致癌根源戒菸是預防肺癌最有效的方法。研究顯示,戒菸後10-15年內,罹患肺癌的風險會降低一半,同時也能減少大腸直腸癌、肝癌、咽喉癌、口腔癌、胃癌、食道癌、胰臟癌、膀胱癌、子宮頸癌、腎癌和白血病等多種癌症風險。更重要的是,戒菸也能保護家人、朋友免受二手菸危害。

2.多蔬果,提升抗氧化力蔬果富含植化素和抗氧化營養素,尤其β-胡蘿蔔素、維生素 C 和 E等,能清除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降低罹癌風險。黃書宜建議多攝取綠葉蔬菜、胡蘿蔔、芭樂、番茄、十字花科蔬菜(如油菜、大白菜、甘藍、花椰菜)、蔥、蒜等。研究指出,若水果或蔬菜攝取量過低恐使肺癌風險增加3倍!

3.少紅肉,遠離加工肉品大量食用紅肉會顯著增加24%罹患肺癌的風險,且紅肉有較高的飽和脂肪,而高飽和脂肪攝取會使肺癌風險增加,反之,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可使肺小細胞癌和肺鱗狀細胞癌的風險分別降低 16%及17%。同時,應避免吃醃製和煙燻肉製品,因其含有亞硝基二甲胺和亞硝酸鹽等強致癌物,恐增肺癌風險。

4.保持理想腰圍,降低發炎風險研究指出,腰圍越大,罹患肺癌的風險就越高。建議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約35吋)、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約31吋)。

5.規律運動國民健康署建議,每天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規律運動能促進肺部代謝、提升心肺功能,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者可降低20%至50%肺癌風險。癌症關懷基金會長期服務癌友觀察發現,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也有助於減少癌症復發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