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習慣新事物該怎麼辦?接受離開舒適圈才能享受蛻變
文/郝旭烈 圖/幸福文化、達志示意圖
主要觀念: 從習慣到不習慣是成長從不習慣到習慣是成就
常會有人告知,因爲看了我線上課程而得到啓發,甚至對職場或工作有所助益。
這時自己都會深深地感謝對方,因爲他的回饋,帶給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同時,我也會在心裡面感謝過去的自己,因爲放下經驗的成見,纔沒有自以爲是的受限,纔能有線上課程的呈現。
沒把經驗,當成受限。
「爲什麼會這麼說呢?」「難不成錄製線上課程,對郝哥並不容易嗎?」「說話和錄製音頻,對郝哥也會難嗎?」很多人會這樣問我。
說實話,每當回憶起這段「首次」啓動線上課程錄製的經歷,我都會說那是一次美好且值得分享的「挑戰」。記得剛開始受邀,要錄製線上課程的時候,心中是非常雀躍而且極爲期待。畢竟,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才短短不到一週的時間,我便把課程大綱給訂好,接着開始撰寫課程細項,以及內容逐字稿。
平常本就喜歡寫文章的我,以爲接下來的工作會非常輕鬆愉快;沒想到這纔是「挑戰」,又或者說纔是災難的開始。還沒有開始進錄音間錄製,單單是逐字稿的內容,就整整被大幅修改了三次。一共將近24堂的線上課程,原則上每堂課大概只有10到12分鐘;所以在這短短時間裡面,我一開始想要儘量給聽衆滿滿知識點,試圖體現我的「好意」。
殊不知這樣子的「好意」,不僅讓逐字稿內容看起來非常「龐雜」。加上過多知識點描述,便沒有空間給予「案例」,也就不容易讓聽衆消化。並且資訊太多不好讓人學習「吸收」,所以最後纔會有被三番兩次修稿的結果。
而也因爲這樣子的修正和改善,我纔有深切的體會──
不是要說自己想說的話,而是要說別人理解的話。
最終好不容易把文稿敲定,覺得過了大關卡,接下來應該會比較輕鬆一點。沒想到我的認知,還是短淺了;真正更大的挑戰,才接踵而來。
自以爲聰明的我,那個時候因爲沒有字幕機,就買了個小小的螢幕和投影機,想要放在攝影機旁邊,看着稿子念。沒想到導演的期待,是希望我能夠面對鏡頭,眼睛不可以飄。
所以我這樣子的安排,就在試錄影片中,明顯看到我眼睛在鏡頭及投影幕間飄來飄去的情況之下,以失敗告終。因此,我只好再想想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讓我的錄影不需要「背稿」。
對,您沒有看錯!我之所以認爲逐字稿一旦搞定,錄影會變得很容易的原因,就是我認爲不需要背稿。然後,我又想到了個奇葩的方案──買一個隱形的耳機,然後把稿子預先錄製在我的手機裡面。等到當天對着螢幕錄影的時候,只要把耳機戴上、手機播放,那麼我可以輕鬆對嘴錄製,就一切大功告成了。
沒想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原來完美的計劃,在錄製當下,爲了等待耳機裡傳來的聲音,我整個人的臉色都變得極爲僵硬。導演在我試錄完後,還很客氣的對我說:「郝哥,這樣子說話方式,有一點不像你耶!」我明白這又是一次失敗的嘗試。最終我想通,吃了秤砣、鐵了心,決定還是紮紮實實來對着鏡頭背逐字稿好了。
就這麼硬背了一個多禮拜之後,沒想到上場時,腦袋裡面想着稿,嘴巴說的話卻常跑調。才短短一篇10到12分鐘的課程講稿,硬生生的NG了二、三十次。雖然導演很貼心地告訴我,後製可以做剪輯,但是我從他們的臉色上,可以明顯感覺到那種爲難的樣貌。畢竟,剪輯過多的影片,閱聽起來一定不舒服、不自然。
於是,我告訴團隊讓我回去休息思考兩個禮拜,看看有沒有其他的辦法,能夠讓錄製有更好呈現。其實,在那個當下,心裡面已經是有了想要放棄的念頭。只是又有點不甘心,畢竟也投入了不少的心血。所以回家後,打開自己非常喜歡的幾位線上課程講師錄音,想要從中瞭解並學習,他們是怎麼樣才能夠錄製得如此「完美」?
沒想到,認真多聽幾次,才驚覺且豁然開朗地發現,他們的錄音課程一點都不是我想像當中的「完美」。他們講課過程中,也有許多的語助詞、有許多的空白、有許多的停頓。說白了,就像平常說話一樣的「自然」。反而是這樣的「自然」,讓人聽起來如此的「完美」。
原來不完美,也是種完美。
後來,再次回到錄音室之後,我放下了逐字稿,也放下了完美。只在心中留下了大綱和關鍵的故事案例,一氣呵成地完成了之前困難重重的錄製。讓所有的團隊和導演,都驚呼不可能。
原來,別讓想像的經驗,成爲行動的受限。
從開始習慣有稿子,到不習慣沒稿子;從不習慣看螢幕錄影,到習慣看着螢幕邊想邊講;這都是一而再、再而三,願意接受挑戰,願意應變的結果。
從習慣到不習慣是成長,從不習慣到習慣是成就。
習慣挑戰,挑戰習慣。
終會成長,終會成就。
【思考練習】 回想過去一年,有沒有做過一些從來沒有挑戰過的事情?而這樣子的經歷,又帶給自己什麼樣新的認知、新的改變?
書名:《享受蛻變》
作者:郝旭烈
背景:播客「郝聲音」主持人;臺灣科技業和金融業出身的暢銷作家、講師。畢業於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學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企業知名財務顧問兼講師,評估超過1,000家創業投資案。
出版社:幸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