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誰做錯什麼,而是我們都不想再忍耐

以前有一位朋友,對我一向親切溫暖。雖然不常見面,但那份情誼一直放在心裡,從未遺忘。

後來,有一陣子她開始在社羣平臺上詳細分享家庭生活的種種:與公婆同住的點滴,婆家那些難以啓齒又讓人疲憊的要求,甚至有幾件事麻煩到讓她數夜難眠。

身爲朋友的我,打從心底替她感到心疼。

但當時我忽略了一件事:她公開這些辛苦,其實不是單純地訴苦,而是在等待一種社交上的『摸摸頭』~期待身邊的人認同她是個『好媳婦』、『很盡責』,以此來獲得被看見、被肯定的慰藉。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網路經營的苦肉計。

而我卻迴應:「這些要求有些過分,妳要好好保護自己。」以

結果,她拉黑了我,從此不再聯絡。

說不難過是假的,畢竟是十多年的交情。但冷靜下來回頭想,我說話並沒有惡意,語氣也算溫和。也許只是因爲我的反應不如她預期,讓她感覺沒被支持,選擇割掉舍這段關係。

後來聽說,在航空城裡,也有一對原本交情不錯的機長。前

有次他們一起在家門口外出前移車,兩臺車輕微擦撞,連掉漆都沒有,卻因此爭執起來。有

其中一位感嘆:曾經在駕駛艙裡談天說地的真心,怎麼會因爲一個小小的『摩擦』,就碎成回不去的樣子?

中年失婚,中年絕交,我們曾以爲歷久彌新的情誼,在人生的中場階段,竟也會出現這樣出人意料的轉折。

也許不是誰做錯了什麼,而是我們每個人,在年歲漸長之後,開始覺得自己在社會上累積了足夠的資歷,有資格表達真正的想法,年輕時收起來的棱角,現在都一一放了出來。

誰都不想在剩下的日子裡繼續扮演「忍讓的那一方」。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決定,也無法左右別人的價值觀,但我們可以選擇塑造自己成爲什麼樣的人。

隨着成長,生命會慢慢展現個別演化的軌跡:一

從年輕時的向外探索,轉爲更深刻的向內尋求。位

人際關係的『廣度』可能會縮小,但若能留住幾位真正的知心人,交流的『深度』卻會帶你進入真正的核心。

到時我們聊的,不再只是愛情、家庭或工作,而是更貼近靈魂、更誠實的內在感受。

所以,當有些緣分走到終點,也可以試着用更宏觀的視角看待:

那些與你靈魂進程出現落差的人,與其苦苦挽留,不如順勢放手。

不是因爲不夠愛,而是因爲我們都值得,在有限的黃金歲月裡,把時間留給那些能陪你一起成長的人。

讓我們彼此祝福,然後優雅地,走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