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努力,是太委屈!「報復性離職」正流行?年輕人用辭職宣洩職場不滿

臺北市信義區上班族。報系資料照

幾年前流行的「安靜辭職」也許正在逐漸退燒,而年輕世代掀起的「報復性離職」,正用一種報復的方式宣泄對職場的不滿。

大概在3年前,職場圈流行着一種「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它並不是真正的「辭職」,而是你依然在工作、還是會進辦公室,只不過不會再追求額外的價值,甚至更積極進取的爭取分內外的表現,而是隻把「本分」給做好。

安靜辭職和「躺平」主義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旨在大環境的職場壓力下,一種與其堅持奮鬥、不如只做到最低限度工作的信念,因爲在加薪困難、升遷機會渺茫的辦公室裡,應該拒絕成爲被剝削的奴隸。

而安靜辭職,代表你依然在履行你的職責,但你不再在精神上贊同「工作必須是生活」的喧囂文化,而事實是,作爲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你的工作表現來定義的。

不過如今,安靜辭職已經不流行了,現在在職場上,年輕人最嚮往的是「報復性離職」(Revenge Quitting)。

報復性離職,是一種對職場不滿的最後手段

專家指出,近年來,所謂的安靜辭職可能正在漸漸地消逝,但報復性離職正在逐漸取而代之,愈來愈多的年輕員工對低薪、缺乏加薪機會以及晉升管道感到憤怒,他們不屈服於壓抑的怨恨並迅速辭職。

所謂的報復性離職,基本上代表的是一種不歡而散,在員工受盡各種委屈、刁難和屈辱後,一種透過以不交接工作、不事前告知、不願遵守規範等方式憤而離職,雖然代價可能是拿不到薪水或產生勞資糾紛,但他們還是要用此方式宣泄情緒。

他們有可能抗議,甚至罷工、辭職來表達對職場的不滿。《Fortune》還強調,是時候告別安靜離職,2025年是報復性辭職的一年。

大部分員工都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挫折

根據研究顯示,約有4%的全職員工,計劃在今年進行報復性辭職,這些人當中多數在過去13個月內已有辭職的念頭。其中,採取居家與辦公室混合模式工作的員工最有可能付諸行動,高達7%的人預計將在2025年離職,以此表達對工作的不滿。

從產業別來看,行銷與廣告、資訊科技、媒體與娛樂領域的員工,出現報復性辭職傾向的比例最高。

儘管這類辭職行動僅佔整體勞動市場的一小部分,但調查發現,高達93%的全職員工對目前的工作感到挫折,這些情緒與計劃報復性離職者的原因相似——48%的人認爲薪資偏低或未獲加薪、34%的人覺得自己的努力未被重視,另有33%的人表示缺乏職涯成長機會。

心理醫師強調,工作忠誠度不再,是理所當然的,或許這是有充分理由的。

職場的心理健康,遠比待遇和工作內容重要

引領這場運動的是Z世代的年輕人,這一代人重視心理健康、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價值驅動的職業,而不是傳統的工作保障。

這與前幾代人經常默默忍受職場上不公平待遇不同,Z世代利用他們的離職作爲一種抗議形式,這種抗議源於怨恨,以及一種日益增長的信念:他們不必留在不尊重他們的工作場所。

1、倦怠正在演變成反彈

倦怠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Z世代員工對此的反應卻是新鮮事。儘管前幾代人可能爲了工作而竭盡全力,但Z世代更有可能策略性地辭職。

一項研究發現,極端的工作文化、長時間的工作時間和過重的工作量,嚴重導致年輕員工的心理困擾和不滿。

與可能已經忍受這些條件的老員工不同,年輕人將倦怠視爲轉捩點,而不是一種榮譽的象徵,當他們離開時,他們會確保人們「感受到他們的離開」。

在各個行業中,重大辭職事件變得越來越普遍,像是員工在關鍵截止日期前紛紛罷工,導致公司必須重新分配工作。

而其他人則在工作高峰期中途辭職,導致企業因人手短缺而提前關門;有些人甚至選擇在季節性高峰期辭職,以確保他們的離去帶給人們深切的感受。

對一些Z世代員工來說,辭職不僅是爲了自我保護,也是對所感知的工作條件的反應。特別是那些將員工逼到極限,卻不提供公平薪資或職涯發展機會的工作環境,員工的離職率最高。

2、職場期望正在改變

年輕一代正逐步改寫「職業」的定義。過去的世代通常將工作穩定性放在首位,而Z世代則更重視工作是否能實現個人目標、提供彈性,以及是否符合自身的價值觀。他們關心的不只是穩定收入,更在意工作的意義與道德層面。

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職業不再只是謀生的工具,而是個人身份與信念的延伸。因此,現今的辭職原因往往不只是薪資或待遇不佳,也可能源自與公司價值觀不一致的道德考量。比方說,一名科技業員工若發現公司侵犯用戶隱私,可能會選擇離職,因爲這違背了他的道德信念。

又或者,一位員工在得知某時尚品牌的供應鏈存在剝削勞工行爲後,可能會選擇與該品牌劃清界線。此外,當工作環境缺乏對多元、包容或永續發展的實質承諾時,員工也往往會認爲留下來等同於背離自身的價值觀。

這樣的價值轉變,正在迫使企業重新思考人才留任的策略。研究指出,若組織無法提供有意義的工作內容或專業成長機會,將更難吸引與留住Z世代人才。

3、職場心理健康遠比什麼都還重要

對年輕世代而言,心理健康已躍升爲工作生活中的首要考量。當工作影響到他們的身心福祉時,他們往往毫不猶豫地選擇離開。根據調查,55%的Z世代員工曾被診斷出患有心理健康問題或接受過相關治療,這一比例遠高於其他年齡層。

這種對心理健康的高度關注,也讓他們對有害的職場文化、僵化的制度或過重的工作壓力更難容忍。一旦這些因素讓他們感到受困,離職就不僅是一種逃避,更是表達不滿與抗議的方式。

例如,一位因長期倦怠與缺乏彈性而苦撐的年輕員工,可能會選擇突然離職,以此表達職場對他們的失望與壓迫。另一位員工則可能在承受數週的高壓管理後毅然辭職,因爲感受到自己的心理健康正在一天天惡化。

對Z世代來說,掌握自主權不再是一種特權,而是一項基本需求。

那些無法提供彈性工作模式、成長機會,或不尊重個人界線的職場,通常難以留住這羣員工。因爲他們清楚知道,自己擁有比過去更多的選擇與發聲權。

訊息再明確不過:如果一份工作讓人感到被困住,他們會果斷離開,尋找更好的出路。

所謂的報復性辭職,不僅是一時的現象,更是對不良職場文化的直接回應。Z世代正透過行動重新定義職場中的忠誠——他們堅定地傳達一個訊息:尊重、彈性與心理健康,絕非可以妥協的條件。

(本文出自2025.04.17《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