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我生氣怎麼知道如何原諒你?有效的道歉:先針對「感受」,再討論「事實」
很多人下意識地想要「解決問題」,而就先理智分析以防未來再發生,這固然重要,但「道歉的順序」纔是關鍵。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陳宛婷(諮商心理師)
某個颱風天,跟伴侶約好下班後要來載我,但卻在說好的時間沒有出現、訊息沒有回覆,當時我感到焦慮、擔憂也有點生氣,過一陣子後對方回訊息,表示睡過頭了,正要過來的路上。
見面時,對方頻頻的說對不起,表示今天真的太累了,剛纔想要小睡一下沒想到就睡過去,表示自己真的很對不起。
我心裡想,對方都道歉了,爲何我卻還是覺得很不滿呢?他很有誠意也很愧疚,他也說:「我最近真的很累,也不是故意的」,我反而開始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體貼,他這麼累了我卻還不領情,是不是我的錯?對自己感到自我懷疑。
🌟 情緒還沒出來,要怎麼去原諒呢?🌟
然而真正的問題,並非「對方沒有道歉」,而是「沒有同理到自己的不愉快」。僅是先道歉與解釋,就要求原諒,就好像要我否認自己的生氣,我沒原諒,反而還讓我像個難搞的人。然而若是自己情緒沒有被照顧與看見,其實是很困難去接受對方的解釋,更不用說是原諒了。
🌟 有效的道歉,要先針對「感受」,再討論「事實」🌟
很多人下意識地想要「解決問題」,而就先理智分析以防未來再發生,這固然重要,但「道歉的順序」纔是關鍵。在人際關係中,道歉要先做「同理」,針對「情緒」好好的理解,例如:「對不起讓你難受了,剛纔你一定很慌張又生氣吧!」,同理的過程讓受傷的人能夠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針對「事實」的解釋,重點在說明犯錯的原因與脈絡,「發生了什麼、問題是什麼、自己的過錯爲何?」,理性分析避免下次再犯,這樣的方式要在對方的情緒也被照顧後,再做討論,纔會有所幫助。
🌟 情緒抒發後得以互相理解 🌟
「你都還沒有同理我,就要我原諒你,實在太不公平了!😤」
伴侶頓時才能理解我在不開心什麼,對話讓我有機會表達情緒後,對方可以理解到我的生氣並非要責怪,而是感到焦慮與不安,甚至也因聯絡不上而擔憂壞事發生。此時,對方也有機會照顧我的感覺,情緒紓緩後我得以接受他的道歉。
道歉或許令人害怕,但好的道歉是個深刻的溝通,能讓個人承擔起關中的責任,有機會去認識與表達對彼此所在乎的感受,並修復傷痛,有機會成爲重新塑造對彼此的信任。
(本文經《看見心理諮商中心》授權,原文出處「不讓我生氣怎麼知道如何原諒你-有效的道歉,要先針對「感受」,再討論「事實」」,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