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了!德國外長臨時取消訪陸 執政夥伴急了
德外長取消訪陸,社民黨議員:需要重新思考德國的對華戰略。(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臨時取消訪華行程後,執政夥伴有些急了。據觀察者網引述路透10月25日報導,德國執政聯盟中的社會民主黨外交事務發言人阿迪斯·阿赫梅托維奇直言這並非「好兆頭」,他呼籲德國應重新思考對華戰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種積極的、戰略性的外交政策。
瓦德富爾來自總理梅爾茨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他於24日臨時取消了訪華行程。德外交部發言人將此歸咎於「目前未能在中國安排足夠多的會談」。外界認爲,這表明雙方在貿易與安全問題上的緊張關係正在上升。
「臨時取消訪華行程,對德中緊張關係的改善並非好兆頭,」阿赫梅托維奇指出,「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德國的對華戰略,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種積極的、戰略性的外交政策,聚焦對話、清晰立場和長遠利益。」
「在全球局勢緊張的階段,與中國的直接對話尤爲重要」。他強調,兩國應「尤其在和平、安全、經濟、貿易等問題上」深化對話。
瓦德富爾此前在接受路透採訪時表示,他原定於26日開啓訪華行程,這是他作爲外長的首次訪華。分析也把他的中國之行視作爲總理梅爾茨訪華做鋪墊。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而中國是亞洲最大的經濟體,今年以來重新成爲德國最大貿易伙伴。根據德國官方初步統計,今年1月至8月,中國取代美國重新成爲德國最大貿易伙伴。其中,德中貿易額達到1634億歐元,略高於德美之間的1628億歐元。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重啓關稅政策導致德國對美出口下滑,而德國從中國的進口則大幅增長。
分析指出,這一趨勢反映了歐洲對華「去風險」戰略的侷限性,中國對德國的貿易影響力已重新回到頂峰。
報導稱,在德國經濟增長乏力之際,瓦德富爾本可以借訪華之行,將雙方各領域合作進一步推進,實現互利共贏。
一名德國外交部發言人在評論此次延期時表示,德國對中方限制稀土出口的做法感到擔憂。德國《世界報》也注意到,瓦德富爾忽然取消訪華行程,引發了基民盟和社民黨聯盟內部關於正確對華政策的爭論,德國執政聯盟在移民、徵兵問題上已有分歧,如今在中國問題上也是如此。
德國《焦點》週刊評價稱,瓦德富爾在對華事務上延續了前任貝爾伯克的說教模式,這種做法既缺乏現實基礎,也有損德國利益。更明智的策略應是在電動汽車、產業政策等領域向中國學習,而非懲罰。
美國「政客新聞網」則指出,瓦德富爾的決定或進一步擾亂德國對華關係。英國《金融時報》也替德國政府感到擔心:德國經濟已停滯三年了,眼下梅爾茨正在努力重振經濟,他一直尋求與中方領導人會面討論相關問題,然而外長取消行程,將使計劃變得更加複雜。
《柏林日報》指出,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奠定了以尊重與對話爲核心的中德關係基礎,但現在,德國卻越來越走向意識形態化、美國化的對華政策,德國企業界對此深感憂慮。
談及瓦德富爾的相關表態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2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和德國是全方位戰略伙伴,建交53年來,中德關係穩健發展,兩國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有力助力了各自發展。
他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中德作爲大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要爲塑造新型大國關係做表率,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以中德關係的穩定性爲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也是包括德國企業界在內的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郭嘉昆說,由於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不同,中德對一些問題存在不同的看法,這是正常的,雙方可以通過坦誠溝通增進了解互信。希望德方秉持客觀公正態度,積極理性看待中國,同中方相向而行,確保中德關係沿着正確軌道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