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 臺灣難加入 CPTPP
今年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執行委員會,預計11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將討論包括臺灣在內六國的新申請案。 聯合報系資料照
今年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執行委員會,預計11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將討論包括臺灣在內六國的新申請案。臺灣在2021年9月申請加入CPTPP,迄今仍未能順利成立工作小組,取得談判門票;癥結並非臺灣準備不足或條件不符,而是深陷於政治現實、制度性障礙與地緣博弈的多重困境中。
CPTPP雖以「高標準、開放、包容」爲吸納新成員的主要原則,但在實際運作中,始終無法排除政治考量。地緣政治因素是臺灣面臨的最大阻礙,中國大陸較臺灣早六天提出申請,對於杯葛臺灣加入CPTPP的力道,甚至高於自身申請的投入。臺灣也未曾示弱,除了強調自身條件已經符合入會標準外,也明確反對中國大陸在經貿體制未健全下加入,導致CPTPP成爲兩岸角力的另一主戰場。
在此情勢下,CPTPP成員普遍採取延宕或觀望策略,不願在兩岸問題上選邊,以避免承受政治壓力。尤其近年來兩岸關係急遽惡化,中國大陸對臺灣打壓持續升級,使CPTPP成員更趨謹慎,這種「政治真空」對臺灣極爲不利,進一步壓縮臺灣加入的空間。
其次,美國自2017年退出CPTPP前身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臺灣失去美方奧援,無法重新複製當年兩岸同步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在「互不排斥」原則下,雙方順利加入WTO的情境。
另外,CPTPP入會程序並未規定固定時程,但須經全體會員一致同意才能成立工作小組。此種「共識決」機制在政治運作下,易成爲制度性障礙;因爲只要中國大陸對特定成員施壓,便足以延宕程序,使臺灣的申請停滯於「程序凍結」的階段。
爲化解目前僵局,臺灣必須跳脫目前「有臺無中」的思維,釋放出在CPTPP架構下,重塑兩岸經貿新關係的訊號,纔有機會有所突破。中國大陸抵制臺灣加入CPTPP,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另一關鍵是對臺灣長期對中國大陸多項經貿限制措施的抵制。由於CPTPP強調在相同法律與基礎上推動自由化,並遵循「同一文本,一體適用」的原則。臺灣若解除對中國大陸的單向經貿限制,並在兩岸均有機會加入下,承諾對中國大陸比照CPTPP成員待遇,以呼應CPTPP的非歧視原則。此種以「制度性安排」取代「政治性對抗」的方式,無損臺灣的主權,反而爲後續談判創造更有利條件。
此外,臺灣應充分發揮產業與科技優勢,將經濟實力轉化爲推動經貿整合的戰略槓桿。CPTPP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降低關稅,更在於確立高標準的規範與強化區域供應鏈韌性。臺灣可主動提出符合CPTPP精神的合作倡議,與現有成員在特定議題上建構雙邊協定,強化互信基礎。此舉不僅能凸顯臺灣經貿實力與制度透明的優勢,也能逐步形成「準會員」的地位。透過「先實質、後形式」的策略,以行動展現與國際接軌的決心,爲未來臺灣正式加入奠定基礎。
自明年起,CPTPP輪值主席國將依序由越南、秘魯、馬來西亞、智利、汶萊與英國擔任。這些國家過去從未在公開場合表態支持臺灣加入,部分國家甚至多次附和中國立場,對臺灣的申請態度保留而謹慎。若兩岸持續互相否定、杯葛對方申請,甚至設下更多違背CPTPP規範的貿易障礙,只會使政治現實愈發僵固,最終可能導致兩岸均被排除於外,形成雙輸局面。更可能的是,在中國大陸強大壓力與外交操作下,中國捷足先登率先成立工作小組,使臺灣陷入更不利的處境。
臺灣唯有主動出擊,打破慣性思維,從制度調整與區域互動同步突破,方能翻轉長期以來被拒於門外、陷入政治掣肘的困境,申入CPTPP才能取得實質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