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論文“男女不分”當笑話聽

中新網北京5月7日電(張鈺惠)近日,一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某護士發表於《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誌上的論文引發熱議,該論文稱選取了子宮肌瘤患者80例進行研究,其中包括男性患者數十例。隨着輿論發酵,中國知網上多篇出現男性病例的婦產科領域論文浮出水面,如由中國保健協會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中國醫藥指南》,不同論文中先後出現“男性宮頸癌患者”和“男性高危產婦”。

對此,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發佈情況說明稱,醫院依規依紀給予護士霍某某記過處分、降級處理,取消其五年內各類晉級晉升等資格;《中國醫藥指南》雜誌社則發佈聲明稱對涉事編輯已作出辭退處理,並制定了整改措施。

“男性患上婦科病”事件中,不能把論文“男女不分”當笑話聽。涉事作者理應反思,有無完整看過自己的論文?是否存在僞造篡改行爲?論文是否由他人代筆?期刊辭退涉事編輯之餘也要向內追問,審稿流程是否存在漏洞?把關力度是否存在失守風險?爲什麼如此低級的常識性錯誤會出現在學術期刊上?

我們也要看到,學術不端、科研造假等現象屢禁不止,嚴肅的學術輿論場成爲一些投機者鍍金的秀場,背後不乏學術論文灰色產業鏈推波助瀾。當論文代寫寫手、期刊版面掮客等“職業”氾濫猖獗,常識性錯誤的出現,就不能用論文作者筆誤、期刊編輯把關不嚴等諸如此類的藉口掩飾過去。唯有從嚴打擊論文灰產,才能根治學術不端,還學術界一片清朗空間。

近年來,國家對科研不端行爲持續加大懲處力度。今年4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2025年第一批次科研不端行爲案件處理結果,再次體現了我國對科研失信行爲的懲處“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這也警醒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對自己、他人和科研心存敬畏,充分認識求真務實是科學研究的一道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