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道樹種 臺中逐年汰換
臺中市臺灣大道上, 靜宜大學到弘光科大之間的木棉樹,落花遭輾壓後影響交安,需以水柱清除。記者遊振升/攝影
臺中行道樹種多,但有不少落花落葉不易清理,有的造成民衆過敏,甚至影響人車安全。臺中市政府表示,針對不良行道樹種,每年編列1500萬元移除,逐年汰換、補植適當喬木,每年移除上百棵,累計已移除5、6千棵。
臺灣大道從靜宜大學到弘光大學的中央分隔島,紅火豔麗的木棉綿延數公里,但落花遭輾壓後影響交安,飛舞棉絮更影響視線、誘發過敏,甚至卡滿紗窗門等,引起民怨;主管機關需派人用水柱射下棉絮,或打落花苞因應。
此外,像生長快速的桃花心木,長成後枝葉茂密,遮蔭效果好,適合做行道樹,但是春天落葉掉滿地,隨風飄落街道;小葉欖仁1、2月底的掉葉也驚人;樟樹也易落葉,易感染介殼蟲;臺灣欒樹則會出現「紅姬緣椿象」,牠們是與欒樹共生的族羣,雖對人體無害,但常被誤認爲「荔枝椿象」,引發不知情民衆驚慌。
臺灣護樹協會常務理事張美惠說,行道樹要多元化,每一種樹種都有其特色也有缺點,不管種什麼,有人愛也有人嫌,她認爲不須更換行道樹種,除正確修剪樹木枝葉,更應該從栽種環境根本解決問題。
她建議仿效國外,在人行道與車道間,留設綠帶栽種行道樹,樹木有足夠的腹地與適宜的生長空間,可避免生病,降低行道樹倒塌的危機。
雖然黑板樹、掌葉蘋婆等行道樹也都造成民怨且維護困難,但貿然移除也會引發抗議。
建設局表示,臺中市行道樹種,皆依「臺中市植樹參考手冊」等規範,並依景觀及植栽委員會建議,採適地適性選擇樹種。針對不良樹種常造成人行道及鋪面損壞,每年編1500萬元移除,逐年汰換、補植適當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