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出身、不卡學歷…...一所學校的底氣和格局,藏在招聘啓事裡
看似尋常的招聘啓事裡,竟然藏着如此多的學校動態信息。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梳理了自去年9月以來、超過70所成都中小學的招聘公告,主要有幾點發現:
一、成都或將新增兩所新高中,而且還是七中領辦;
二、新高考自主選科以後,不少高中對理科老師的需求大於文科老師,部分學校甚至暫無文科老師的需求;
三、高中們普遍都在佈局五大學科競賽,對競賽教練的需求量較大;
四、中小學的招聘要求越來越高了,“雙一流院校”“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碩博優先”等條件高頻出現。
關於第四點,其實並不算新鮮話題了。教師招聘要求越來越高,這是最近幾年的一個大趨勢,甚至清北畢業生入職中小學,也已經司空見慣。
但是,在我們這次梳理的70多所成都學校中,我們也注意到了這樣一類公告:招聘要求十分簡潔。除了最基本的任職要求,對於院校和學歷,只要求“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沒有卡“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沒有卡“雙一流”,沒有卡成績績點,部分學校最多加了一句“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優先”。
在社交媒體上,就有應屆畢業生感慨,認爲這可謂是對廣大應屆生們“最友好”的招聘啓事。
來源:成都市龍舟路小學
的確,如果回顧最近幾年的教師招聘相關新聞,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感受:教師招聘的學歷要求、名校出身要求越來越高了,“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雙一流”綜合大學幾乎快要成爲最主流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雙非”院校畢業生們連投簡歷的資格都沒有。
來源:某學校招聘啓事
比如,近期招聘中,某學校的要求是“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和“重點綜合性大學”畢業生,其中,中學部不要本科生,只要碩士或者博士。
但另一方面,我們在梳理招聘啓事時發現,有不少中小學的大門面向更多“雙非”畢業生敞開。
很顯然,在教師的招聘上,最一線的中小學們,已經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一種是隻對名校高學歷畢業生青睞有加;一種是不看出身,有才者上。
兩種價值取向,各有其道理。比如名校高學歷人才進入中小學,這對基礎教育師資人才隊伍優化,肯定是好事一樁;而不看出身、不卡學歷的招聘,顯然爲更多人提供了競爭機會,這當然也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我們今天不用對和錯來簡單定義這兩種取向,而是想從教育的角度討論幾個問題。
在教育行業,有一個已經成爲共識的觀點:每一個孩子都是值得被看見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比如,如果我們去問任何一位高中校長,他一定會說,學生是不應該被成績分爲三六九等的,考清北的和考普通本科院校的,只要盡了全力,都是優秀的,都是值得被肯定的。
第一個悖論也就此產生了。爲什麼招聘的時候,學生就被分了三六九等呢,爲什麼“雙非”院校的畢業生就連投簡歷的資格都沒有了呢。不是說好的教育就是要“讓花成花、讓樹成樹”,怎麼在招聘時,就只認“花”,不認“樹”了呢?
還有一些學校不但註明只要“雙一流”畢業生,而且還另外附加“硬槓桿”:如“本碩階段均畢業於第一輪‘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學校”。
這類大學,全中國多少所呢?答案是36所。
很多高中,一年幾百個高三學生裡,能考進這36所的也屈指可數。那麼,在這些學校看來,自己培養的那些只考上了普通重點大學、乃至於只上了“雙非”大學的高三畢業生,到底是優秀還是不優秀呢?
第二個悖論是:近年來,很多學校都旗幟鮮明地喊出了“反捲”的口號,學生要減負,老師要減負,拒絕內卷,拒絕只用成績去簡單評價學生。可是,招聘要求卻是肉眼可見的連年水漲船高,卡出身、卡學歷的現象愈演愈烈,這是否又是在推動內卷呢?
有一個數據,可能會超出很多人的意料。以2022年爲例,中國有多少求職應屆生呢?1000萬。
這當中,有多少“雙一流”大學畢業生呢?只有100萬。另外900萬,都是“雙非”院校畢業生。
也就是說,當一則招聘啓事裡註明只接受“雙一流”畢業生時,卡掉的就是900萬人來敲門的資格。
那怎麼辦呢?繼續讀碩士,而且要讀名校的碩士。等到碩士也人滿爲患了,那就繼續讀博士。
學歷內卷的齒輪,就這樣開始轉動了。
第三個問題,也很有意思。當一所學校提出只招聘名校畢業生的時候,是不是也在表達一個觀點:只有名校畢業生,才能教好學生。
這個觀點,從教育一線的現實來看,幾乎都不用反駁。僅以成都爲例,就有大量的名校校長、特級名師,其實都是“雙非”院校畢業。
所以,到底什麼樣的人,纔可以教好學生?陶行知先生概括了兩句話:學高爲師,身正爲範。
也就是說,要教好書,既需要較高的學術成就和紮實的學科知識背景,但師風師德、教育情懷、耐心、同理心也同樣重要。而這些能力和是否名校出身並沒有很大的關聯性。
尤其對於學習相對沒那麼好的學生而言,有時候“學霸”們未必能理解“學渣”的心。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在這次梳理70多所成都學校的招聘啓事時發現,發佈這類“最友好”招聘啓事的,不乏名校。
比如中學有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成都七中東安湖學校、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學、成都市實驗中學,小學有成都市錦官新城小學、成都高新區公園小學、成都市龍舟路小學、成都市雙流區實驗小學外國語學校等等。
來源: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學
這些學校,無論從薪酬待遇還是職業發展平臺來說,向來都不缺“追求者”。換句話說,他們並不是因爲擔心招不到人,才放寬要求的。
那麼,他們對應聘要求的放寬,該怎麼理解呢?或許,這不只是一種友好,更是一種底氣和格局。
所謂底氣,是對自身師資培養體系的自信,也是對自身學校實力的自信。
有一位成都知名中學校長就說過這樣的話,“不管何種出身、何種學歷的畢業生,到了我們學校,他的身份就是我們學校的老師,他必須用這個新身份去獲得家長和學生的認可,而不是一輩子都要靠名校畢業的光環。”
言下之意,一所優秀的學校,不僅能培養優秀的學生,同樣也能培養優秀的教師。對自己的教師培養體系有底氣的學校,更注重的是“能力本位”,而非盲目追求“名校”“高學歷”的光環,因爲他們有自信能夠自己培養出“名師”。
所謂包容,其實也是學校育人價值觀的一種投射。
當一所學校願意把招聘的大門向更多人敞開,願意給一位求職者公平競爭的機會,或許也更能讓人信服每一位學生在這所學校也都能獲得更平等的機會。
反之,當一所學校一邊高舉反對“唯分數論”的旗幟,一邊又在招聘中把出身和學歷都徹底卡死時,這樣的“知行不合一”,或許就很難讓人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這所學校被平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