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心落後中美,想突破發展瓶頸,歐盟報告盤點清潔能源技術家底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 環球時報記者 李迅典 陳欣】編者的話:“光伏產業已成‘殭屍’,動力電池生產更是‘潰敗’。”奧地利《新聞報》近日報道稱,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RC)發佈的一項關於15項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究報告顯示,與美國、中國等國家相比,歐洲在這些關乎未來的技術領域前景渺茫。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統計了歐盟在電網、可持續燃料、熱回收、風能、沼氣利用、熱泵、海洋技術、太陽能熱利用、核裂變、碳捕集與封存、氫能技術、水電、地熱能、光伏和電池15個領域的專利數量,還分析了“技術進步的可能性”和製造能力,以確定歐洲在哪些領域還能保持競爭力。

媒體:光伏“殭屍”,電池“潰敗”

“歐洲太陽能市場正在放緩。”德國光伏行業網站“PVknowhow”近日報道稱,預測顯示,2025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可能下降1.4%,這將是該行業十多年來首次出現下滑。

導致裝機容量下滑的因素有很多:自2020年以來,太陽能技術成本上漲了34.4%,這源於供應鏈中斷、通脹壓力和利率上升;歐盟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對進口太陽能組件徵收關稅,進一步加劇了成本挑戰。此外,歐盟調整了2030年光伏裝機目標,未延續此前“容量翻倍”的規劃,導致市場預期波動。

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清潔能源技術競爭力進展報告(2025)》顯示,歐盟太陽能光伏產品依賴從中國進口,本土製造成本比中國高約60%,還面臨庫存高等問題,全球市場競爭力較弱。

《新聞報》將如今歐洲光伏產業稱爲“殭屍”產業,而在21世紀初,歐洲光伏企業無論在專利數量還是產量方面均處於領先。之後,中國從技術到生產能力上都超過了歐洲。報道稱,中國目前在太陽能生產領域位居第一,原因並非產品價格低廉,而是質量可靠。

與此同時,歐盟動力電池製造商的發展也不盡如人意。歐盟期望在全球清潔能源轉型中發揮引領作用,制定了2030年動力電池製造產能至少達到550GWh的目標。然而,隨着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企業”——瑞典電池製造商北伏(Northvolt)在2024年11月申請破產保護,歐盟能否實現目標變得充滿不確定性。今年6月,北伏正式停止其瑞典主工廠的運營。除北伏外,歐洲還有多個電池項目暫停或取消。

而在熱泵等領域,儘管歐盟製造商的生產能力較高,但依賴進口零部件,這些零部件主要從美國、中國和東南亞進口。隨着歐盟在脫碳道路上不斷前進,對關鍵原材料的需求也日益增長。

例如,到2030年,歐盟對電動汽車和儲能用鋰電池的需求預計將增長12倍,到2050年將增長21倍。到2030年,歐盟對風力渦輪機和電動汽車所需稀土的需求預計將增長5至6倍,到2050年將增長6至7倍。歐盟製造業因依賴進口關鍵原材料,正面臨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壓力。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多名專家表示,當前歐盟在清潔能源技術方面比較依賴中國。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傑表示,中國出口的太陽能板推動了歐盟光伏產業發展,加速了其清潔能源應用。在產業規模和技術能力上,歐盟與美國、日韓相比已有顯著差距。中國憑藉全產業鏈模式(覆蓋礦產資源、材料加工、產品生產和系統集成)佔據優勢。歐盟在產業鏈整合上滯後,導致其在光伏全產業鏈、儲能電池及電動汽車等領域面臨巨大挑戰。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在上述領域的競爭力源於全產業鏈整合能力,從上游到下游均具備較強競爭力,疊加高質量與低成本雙重優勢。而歐盟在產業規模和技術轉化效率上已大幅落後。

對比中美,歐洲有哪些優勢?

不過,歐盟在清潔能源領域仍有一些亮點。《清潔能源技術競爭力進展報告(2025)》稱,歐盟被認爲是家用和工業熱泵高端創新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歐盟企業在地熱能系統集成和電解槽製造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在沼氣和生物甲烷產業鏈中,歐盟擁有多家全球領軍企業。二氧化碳捕集技術方面,歐盟雖在儲存與運輸環節存在短板,但捕集技術處於國際前沿。目前,歐盟多國正加速佈局碳捕集基礎設施:德國工業巨頭海德堡材料公司已在挪威投運全球領先的二氧化碳液化捕集設施,並計劃爲其英國工廠部署同類系統,彰顯歐盟在碳管理領域的技術實力與產業雄心。

JRC認爲,在風力渦輪機、電網、熱回收技術和沼氣利用領域,歐洲企業可以尋找到機遇。

JRC還分析稱,在歐盟內部,德國在風能和電網領域較爲領先,法國在生物燃料領域具有優勢,意大利則在熱泵和餘熱回收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不過,在世界範圍內,美國在熱回收、熱泵等領域處於領先;中國在電網、沼氣發電、水電、地熱能、光伏和電池等領域領先。

談及歐盟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周大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歐盟在風機技術領域仍保持全球競爭力,尤其在海上風電方面表現突出。同時,歐盟在建築節能(如保溫技術)、分佈式能源發展及戶用光伏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較成熟的市場體系。不過,隨着中國相關產業的快速規模化發展,其優勢遭到削弱。

張傑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歐盟在清潔能源領域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基礎研究和原創技術方面。歐盟在節能技術、納米材料技術等基礎研究領域處於領先。然而,在商業化應用領域,歐盟與中國存在差距。

《清潔能源技術競爭力進展報告(2025)》認爲,雖然歐盟在清潔能源技術研究方面仍然保持領先地位,但其優勢近年來不斷減弱。儘管歐盟在清潔能源技術的公共研發支出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清潔能源技術研發資金中,私人研發投資佔3/4以上。

林伯強表示,歐盟在部分清潔能源技術節點上仍具先進性,但整體產業鏈競爭力與中國存在顯著差距。

重回技術前沿,歐洲難在哪裡

《新聞報》稱,“歐盟希望改變形勢,再次走在未來技術的前沿。”歐盟去年通過了《淨零工業法案》,旨在刺激投資,確保歐盟生產更多清潔技術產品。歐盟制定目標,到2030年,40%的清潔能源技術需求實現自給自足。2025年2月,歐盟委員會還發布了《清潔工業協議》,旨在爲工業轉型創造有利的商業環境,將脫碳與工業競爭力結合起來。

不過,歐盟內部對是否補貼清潔技術存在分歧。英國《金融時報》稱,歐盟在支持新興技術發展與堅持傳統自由市場原則之間艱難權衡。歐盟委員會內部負責競爭事務的機構正阻止一項擬允許各國政府補貼清潔能源技術生產成本的提案。4名知情人士透露,分管反壟斷事務的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特雷莎·裡貝拉拒絕將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和電池製造商的運營成本納入“歐盟國家援助豁免清單”。歐洲清潔技術行業組織主管維克多·範霍恩警告說:“如果我們不充分利用包括生產支持在內的政策工具,歐盟將難以實現40%的清潔能源技術需求自給自足的目標。”

德國“能源轉型”網站稱,儘管面臨政治阻力,歐盟仍在推進清潔能源轉型。但在國家層面,推進速度卻極不平衡。一些國家正張開雙臂擁抱能源轉型,推行雄心勃勃的政策。一些國家卻將其視爲政策負擔——拖拖拉拉,或者悄悄降低目標。

丹麥、西班牙和荷蘭在擴大風能和太陽能規模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出了歐盟要求。自詡“氣候領袖”的法國和“可再生能源領域領跑者”的瑞典卻悄然落後。隨着政治反對聲浪日益高漲,歐洲清潔能源轉型的未來變得越來越不確定。轉型速度取決於各國政府是積極推進還是順其自然。

歐洲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稱,歐盟綠色轉型進程已陷入瓶頸。報告分析認爲,當前各成員國仍將財政資源集中於電網擴建等傳統基建及核能項目,而對氫能、動力電池等戰略新興技術投入明顯不足,導致轉型困守傳統路徑,難以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突破。報告稱,歐盟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唯有通過多元化的融資策略和投資方向調整,才能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壓力。

那麼,在“失敗”的光伏和動力電池領域,歐盟是否還能迎頭趕上?張傑分析認爲,歐盟在上述領域落後的主要原因是其體制和機制問題,包括政策落地困難、各國扯皮以及政策頻繁調整。例如,歐盟雖制定了2050年碳中和目標及相關支持政策,但執行不力,難以適應全產業鏈競爭。

林伯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歐盟在清潔能源領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製造業產業鏈缺失:局部技術突破難以支撐整體產業競爭。在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領域,歐洲重拾競爭力的可能性極低。

周大地也表示:“歐洲在太陽能和電池領域翻盤的可能性很低。”他解釋說,歐盟分散的產業佈局難以抗衡中國全鏈條整合能力,在組件製造與裝備領域已喪失競爭優勢。他認爲,未來在電網改造與系統集成(如“風光儲”協同、極端天氣供電穩定性)領域,仍存在技術競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