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婚戀賬號熱衷於傳授“撈金術”

原標題:

部分婚戀賬號熱衷於傳授“撈金術”

專家:平臺應優化算法加強對無底線博流量行爲的預判預警和預防

“跟女人在一起,走腎就好,千萬不要走心。你對她上心,她反而不在乎。你對她不那麼上心,她反而對你上頭……”視頻中,自詡“野哥”的男人侃侃而談“拿下女人的正確姿勢”,視頻左上角閃過其給自己的身份標籤——“知名情感導師”,視頻配文“這個世界男人才是弱勢羣體#男生必看”。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點開這個名爲“真誠愛××”的賬號主頁看到,其在個人簡介中顯著標出私人社交賬號,暗示添加好友“領取脫單秘籍”。

這並非孤例。記者瀏覽短視頻平臺發現,部分婚戀類賬號和情感博主逐漸偏離正常婚戀引導軌道,呈現“劍走偏鋒”的亂象。

這些賬號熱衷於發佈“擦邊球”內容博取關注,公開傳授諸如“女生撈金術”“男生傍富婆指南”等功利性婚戀技巧。更有甚者,有賬號竟爲用戶“出謀劃策”如何結識所謂“灰灰男”(指東南亞黑灰產小頭目),將婚戀話題與非法產業鏈掛鉤。其盈利模式除依賴直播引流獲取打賞外,還以“婚戀秘籍”“情感指導”等名義向用戶兜售價格不菲的課程。

例如,博主“真誠愛××”在其發佈的300多個視頻中,大量傳授“話術模板”“示弱技巧”,指導男性如何“向上擇偶”“俘獲富婆歡心”,並宣稱“一旦成功,復興家族指日可待”。該博主通過評論區引導用戶加入私域羣聊,售賣價格從199元至999元不等的課程,並以“讓女神變舔狗”“富婆求你留下”等內容作爲“成功案例”進行宣傳。

而此前以“獨立大女主”人設走紅的博主“曲曲大女人”,則宣揚“利益至上”“用男人而非愛男人”,指導女性“尋找金主”。她通過高價售賣一對一諮詢、情感課程、閨蜜圈等產品牟利,價格從數千元到數萬元,最貴的一檔“入羣標準”甚至達到十幾萬元。最終,其因宣揚不良戀愛觀、販賣課程謀取私利、傳遞錯誤價值導向,多個平臺賬號被封禁。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其部分直播切片仍在網上流傳,同名賬號也在持續運營。粉絲不斷爲其“新據點”引流,直播轉移至私域運營平臺。

更有甚者,如博主“××哥”,在視頻中頻繁使用“天菜”(指外形優越的女生)、“關起來”(指包養)、“大結果”(指撈金成功)等術語,教唆女性“得大結果”。他在直播間爲女性“打分”,暗示可加私人聯繫方式進行“運作”,實則推銷價格從千餘元到兩萬餘元不等的課程。

記者留意到,這類賬號的評論區,不僅充斥着娛樂化詐騙、包養、撈金等行爲的言論,還常常引發大量的男女對立內容。

針對這一現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科分析認爲,個人選擇功利性的擇偶標準本身屬於價值選擇範疇,哪怕不符合大衆價值觀,也不一定觸犯法律。但關鍵在於,如果這些內容的表達明確鼓勵通過欺騙、操控、誘導等手段獲取物質利益,或者與詐騙、洗錢等違法犯罪行爲掛鉤,則可能違反法律或違背公序良俗。這種導向不僅扭曲了公衆對於健康婚戀關係的認識,更容易助長社會戾氣和性別對立。

北京市蘭臺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孫宏臣律師指出,婚戀主題賬號本應宣傳正確的婚戀觀念,引導主流價值觀。然而,部分賬號嚴重偏離正軌,以偏概全,標榜“無底線”,通過打“擦邊球”甚至傳播虛假內容吸引眼球、謀取利益,違背了正確的社會婚戀價值取向,這種亂象必須及時予以制止,平臺應及時發現並採取禁言直至註銷賬號等處罰措施。

他進一步說明,此類賬號作爲網絡內容生產者,其行爲涉嫌違反《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第七條關於防範和抵制炒作劣跡、宣揚低俗媚俗內容的規定,同時也違反了《網絡短視頻內容審覈標準細則》中關於禁止展示宣揚不健康、非主流婚戀觀,以及禁止爲違法犯罪、醜聞劣跡者正名的相關條款。

“若賬號內容明示或暗示用戶參與詐騙、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則可能涉嫌構成幫助犯罪或教唆犯罪;其高價售賣的所謂‘情感課程’,如果內容具有明顯誤導性,則可能涉及虛假宣傳,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而將用戶引導至私域進行交易的行爲,若涉及違規收集和濫用個人信息,則可能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程科補充道。

爲何此類亂象能在短視頻平臺滋生蔓延?

程科認爲,這與部分平臺算法驅動的流量邏輯密切相關。極端、情緒化、獵奇的內容往往更容易被推薦算法捕捉並推送,從而帶來可觀的流量和打賞收益。同時,面對海量的短視頻內容,平臺在及時發現和精準識別這些精心包裝、表面看似“情感諮詢”實則暗含不法誘導的“擦邊球”內容方面,仍存在實際困難。

“部分網民的獵奇心理和跟風從衆心理,也爲這類畸形婚戀內容的擴散提供了土壤。這些賬號正是利用了人們尋求新奇刺激的心理吸引關注,而網民的好奇心又進一步助推了內容的傳播。”孫宏臣說。

在他看來,打擊短視頻平臺婚戀賬號亂象,應該從平臺、內容發佈者和網絡內容使用者三方面入手,並加大違規違法行爲的監督和懲罰力度。

他建議,相關監管部門應加大懲治力度,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平臺應優化算法,加強對無底線博流量行爲的預判、預警和預防,嚴格落實“自媒體”賬號全流程管理,以身份證號碼等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動態覈驗賬號信息,尤其從嚴審覈熱點事件後新註冊或更名的賬號,清晰標註信息來源,對疑似違規內容預先採取限流等措施,並建立完善的內容審覈、巡查和應急處置制度。

“加強對內容發佈者的法治教育,助其樹立網絡信息責任意識,關注賬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而非僅僅追求流量和粉絲,認識到只有傳播正確而有價值的內容,賬號纔有長久存在的意義。對於廣大網民而言,提升媒介素養,學會辨別網絡信息真僞,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內容,在網絡互動中保持文明理性至關重要。”孫宏臣說。

來源:法治日報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本賬號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採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