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反轉、不釣情緒…短劇翻拍語文課本 真誠演出一代人青春

舒佳慧在多部短劇中出演女主角。(取材自小紅書)

近來,B站Up主「來看蘇吧」用5個月時間,將中學語文課本的部分課文改編爲19部短劇,以現代視角重新詮釋了課本里的「意難平」,收穫了近3000萬的播放量及無數點贊。這些短劇有如情感的迴旋鏢,彈幕滿屏的「破防」,評論區成片「淚目」。不僅爲廣大觀衆提供了穿越時空走進課文裡尋找心靈出口的情緒價值,也開闢了短劇新賽道。

「項脊軒志」片段。(取材自小紅書)

背影、項脊軒志入鏡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朱自清散文「匆匆」中,有這樣的語句:「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來看蘇吧」就以這段文字爲線索,改編出一個讓人落淚的故事。

從小失去雙親的女孩與一位臥牀老人彼此陪伴。女孩希望時間過得快些,好讓自己早點實現夢想;老人卻希望時間過得慢些,能多留住陪伴的時光。故事的結尾,老人去世,女孩帶着老人的照片,去了老人一生未曾踏足的西湖,替老人完成未盡的心願。時光在這裡被賦予更深的含義——儘管時間無法停駐,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卻不會消失。

在「背影」的改編中,叛逆少女對酗酒父親的嫌棄,最終被火車站臺上一聲「爸,別去買橘子了」擊碎,少女主動拍下與父親的合照,讓朱自清筆下那個「攀爬月臺買橘子的笨拙背影」化作父女和解。

最動人的改編或許是「項脊軒志」:拆遷勸解員蘇蘇與獨居老人的對峙,因一枚珍藏多年的蝴蝶髮卡而逆轉。當老人搬離舊居時,一隻蝴蝶翩然落在他胸口,恰如歸有光筆下「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傷情感懷。

來看蘇吧團隊在「背影」的改編中,叛逆少女嫌棄酗酒父親,但父親始終守在她的身後默默付出關心。(取材自小紅書)

語文課本記錄大家青春

「來看蘇吧」團隊主創李媛和舒佳慧在中學時代就喜歡上語文課,但兩人大學所學專業都與語文關係不大。

李媛自浙江理工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畢業後,先做剪輯再做導演,後來當編導,現在是語文課系列短劇製作人。短劇中女主角蘇蘇的飾演者舒佳慧,畢業於宜賓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畢業後進入了表演行業,先是拍廣告,後來又轉向短劇。

兩人選擇翻拍語文課文,除了興趣,也有現實層面的考慮。「語文課本記錄着我們每個人的青春,受衆羣體較大;市面上也沒有這樣的帳號,能做出差異性」,李媛說。決定拍攝方向後,她們詢問AI,人教版語文課文一共多少篇,得到答案是348篇,她們就以「翻拍348篇語文課文」作爲每個視頻的開頭。後來買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套語文課本才發現遠不止348篇。

「背影」視頻片段。(取材自小紅書)

人物設定 源於真實故事

「小時候的語文課文,是長大後的人生」,這是「來看蘇吧」每一部短劇固定的副標題,也是主創自己的感觸。短劇中女主角蘇蘇的很多經歷源於李媛自己。目前爲止,李媛最滿意的作品「背影」(帳號的第一部作品)中,蘇蘇與父親的關係也類似李媛和家人的關係。

「所以拍攝時,代入感會非常強」,李媛說,父女倆吵架時,女兒說「我寧願我沒有爸」,現實中李媛也說過。故事末尾,女兒發現父親其實一直是關心她的,只是不懂得表達,這也讓李媛重新思考自己與家人的關係。

短劇中人物的關係也有真實的背景。「和時間賽跑」中,蘇蘇把拍遺照作爲自己的職業,由此和媽媽發生矛盾。媽媽覺得拍遺照賺錢「太晦氣」,蘇蘇則埋怨媽媽年輕時因工作忽略了照顧外婆,還總以「別人家的孩子」的標準要求自己,讓她追逐「跑道上永遠追不上的前一個」。

「我們設計這些角色的原點,都是因爲我看到過聽說過,或者我身邊有這樣的人,他們身上有能打動到我的地方,我們纔會設計出這樣的角色」,李媛說。不僅如此,有些設計還參考了真實故事,比如「項脊軒志」就融入了新聞中老人鄭繼銀的故事。

12年前,妻子離世後,鄭繼銀獨自在田邊築起小屋,與妻子生前飼養的愛犬和一棵大樹相依爲命。李媛把這段故事寫入了劇本。拆遷勸解員蘇蘇使盡渾身解數也沒讓釘子戶老人搬走,卻意外撞破他對過世老伴的深沉思念。多年過後,老人仍收藏愛人的蝴蝶髮卡。在老人搬走那天,蝴蝶翩翩飛過。

「我們小時候老說,人死了會變成星星。我不太相信這個,但我覺得人死了會變成蝴蝶。它會在你思念最濃,或者徹底告別的時候,在你身上片刻停留」,李媛說,短劇結尾,蝴蝶落在老人的身上,是李媛爲這段傳奇愛情設計的圓滿結局。

來看蘇吧團隊拍攝「匆匆」裡的片段。(取材自小紅書)

還原課文 團隊益發壯大

和最初的想像不同,「來看蘇吧」的團隊並非臨時組建的草臺班子。團隊中有編劇獨立創作劇本,再與內容主管進行打磨,每一期短劇的攝製組固定組合爲編導、攝像、製片各一人,以及主演蘇蘇。主演之外的演員則是劇本完成後,由經紀和製片去找。如今,主創隊伍還在壯大。

「來看蘇吧」的改編之所以廣受好評,在於拍攝既還原了課文的精髓,還保留了原作裡重要的細節。比如她們改編史鐵生「秋天的懷念」,參考了他在「病隙碎筆」中分享的拍樹照片,爲主人公加入了熱愛攝影的設定。

李媛說,這是她們拍得很艱難的一個視頻。爲了塑造高位截癱的殘障人士,李媛走訪了很多復健中心。她印象最深的是,「我們很多時候,面對小挫折,都會很容易垂頭喪氣,但在那裡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恢復,卻非常積極」。

串聯故事 還有隱藏彩蛋

翻拍的語文課文愈來愈多後,眼尖的觀衆還發現了隱藏的彩蛋。比如,在「匆匆」裡,奶奶那個長期旅居國外的大兒子,正是「鄉愁」中身在海外的汪玉霞的兒子。這種人物線索被巧妙串聯的設計,將課本里的零散故事,拼成了一個完整的宇宙。

對於接下來的計劃,她們說,最近打算拍「記承天寺夜遊」,觀衆呼聲很高的「帶上她的眼睛」也已提上日程。此外,也可能和多方進行合作,或在重大節日下做一些文章。拍完348篇後,她們還計劃分系列拍攝課文。

「語文課文是很大的一個寶庫」,李媛表示:「有一些中小學的老師問能不能把短劇視頻搬到課堂上?我們覺得,自己的作品如果能對中小學生的成長有幫助,做這個帳號就很有意義,非常有價值感和成就感」。

來看蘇吧團隊拍攝的課文翻拍視頻。(取材自小紅書)

故事情節有溫度 讓人「看哭了」

「總有人問『你們的視頻怎麼這麼好哭啊』,我想,答案應該是真誠。真誠是我們創作的根本。那些讓大家淚目的情節,都是我們從真實生活裡摘出來的:可能是在暴雨天摔倒時浸透的外賣箱,可能是與父親和解時攥皺的火車票,也可能是老爺爺收藏了多年的蝴蝶髮卡……這些帶着體溫的細節,大家隔着屏幕都能感知到溫度」,李媛這樣回答網友的提問。

她表示,事實上他們也經常被網友們感動。每次短劇發佈,製作羣裡基本都在轉發網友的評論。「陳情表」的評論區,有人說想起了自己的姥姥;「掌聲」的評論區,有人說起自己臉上的胎記。更多的評論則是『這就是我的故事』」。

粉絲感動 留言分享心情

李媛表示,有一名粉絲在每期視頻發佈後,都會寫一長段自己的解讀,有時還會寫到自己的故事,最長的一篇文章有3000多字。團隊每次發佈視頻後,都會等待他的文章,碎碎念「他怎麼還不發呢、他看了嗎?」。也有很多網友跟團隊探討劇情,比如有網友評論改編與原文差別很大。

「我想說,每個人看同一篇文章的感覺不會相同,同一個人不同年齡段看到的感覺也不會相同。我們的目標和出發點從來都不是貼合原文,而是拍出語文課本里最打動我們的內容。如果大家看了我們的視頻,回想起課文,有了新的感受,或者決定回看課文,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李媛說。

還有網友問,「爲什麼你們短劇的結尾總是包餃子大團圓啊」,李媛表示,「其實,我們想表達的是大家遭遇的挫折都是一時的,總會過去」。

來看蘇吧「秋天的懷念」片段。(取材自小紅書)

專家贊:優秀文化載體

中國社會科學院視聽研究室主任冷凇表示,微短劇最吸引人之處是能提供情緒價值,「來看蘇吧」通過改編語文課文,把四五代人青少年時代的記憶串聯起來,將這點做到了極致。經典課文有穿越時空的力量,然而由於教育資源的差異化,許多人對其理解受現實條件所侷限。

靈動百變的表現形式把語文課文以生動的視聽語言進行了傳播,讓觀衆可以藉此在休閒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微短劇的特點是高潮前置、衝突前移,並且常運用「五反」:人設的反差,關係的反制,場景的反顧,金句的反思,情節的反轉。這樣的巨大反差感,在如今加速社會的倍速美學時代,可以很好觸及觀衆的欣賞需求。

而劇中主演演技非常多樣化,一方面,可以適配不同年齡段的女性角色;另一方面,可以表現出豐富的情緒,因而很適合在微短劇中形成反差和轉折,也能夠鏈接到當代的青少年。此外,短劇各集之間微妙的人物串聯,獨立成章又千面千變,爲未來微短劇在視聽領域和課文的深度結合提供了方向。

冷淞表示,今年廣電總局提出了「跟着短劇看經典」創作計劃,他認爲Up主給創作者做了一個很好的提醒,「就在我們身邊的課文正源自對中華文脈經典的精挑細選,還是『來自童年的迴旋鏢』,可以很好地鏈接幾代人的感受。微短劇助力課內外教育有更好的適配度和理解度」。希望Up主可以擴大演員隊伍,對更多經典作品進行創新演繹,尤其是經典詩詞。

來看蘇吧團隊每段翻拍課文視頻開頭都有出處說明。(取材自小紅書)

語文課沒結束 融入人生

荔枝新聞評論指出,上學時,我們最不懂的就是語文課上老師說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在看過課文翻拍短劇後發現,原來小時候的語文課文是長大後讀懂的人生。

如同另一位翻拍課文的小紅書博主「念與文」在帳號簡介裡所寫:「是課文──是人生──是自己」。有網友也寫下這樣的評論:「步入社會多年之後,驀然回首,才發現當初的語文課並沒有隨着考試結束而消散,而是以另一種方式,融入了我們人生的某個瞬間」。

來看蘇吧團隊每部翻拍課文視頻都有大批網友留言,最多的幾乎都是「看哭了」。(取材自小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