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拆解川普劇本!PwC 籲企業思考佈局、政府超前因應
資誠關稅因應策略研討會。業者提供
美國總統川普4月啓動對全球182國開徵對等關稅,引爆新一波全球貿易衝突浪潮。普華國際財務顧問董事長劉博文指出,這波政策並非單純爲了增加關稅收入,而是美國對外談判的起手式,目標在解決貿易赤字、財政赤字、產業空洞化以及面對新興競爭對手的壓力,進一步鞏固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臺灣政府與企業須及早釐清因應策略,否則將在全球政經劇變下陷入被動。
爲協助企業洞察風險與找出出路,PwC Taiwan 6日舉辦「關稅大戰餘波盪漾」研討會,邀請專家透過案例分析,說明企業如何透過調整價值鏈、交易模式與跨國佈局,最大化關稅減免效益,強化供應鏈韌性與談判籌碼。
劉博文表示,川普所設定的對等關稅稅率最有可能落在10%,這是多數供應商可以消化的程度,能降低通膨壓力、避免利率飆升,進而控制美國的債務利息支出。
他也指出,美國目前債務佔GDP已高達125%,即使川普再次執政,也難以實質削減債務,只能控制其成長速度。不過,他認爲美國作爲全球儲備貨幣發行國,不至於發生違約風險。
臺灣處於第一島鏈核心位置,地緣戰略意義大幅提升。劉博文預估,臺灣軍備支出將持續成長,國防預算未來可能拉高至GDP的5%,雖然財政壓力會上升,但以目前中央債務僅佔GDP 23%計算,臺灣仍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他也強調臺灣在AI、量子科技與太空產業等供應鏈中,仍將是美國重要的夥伴。
同時,歐洲對供應鏈自主化的重視也日益提升,開始質疑美國是否爲可靠夥伴。劉博文指出,已有越來越多臺灣企業積極佈局歐洲市場,未來應持續擴大這方面的戰略投資,以分散風險。
PwC Taiwan合夥律師李益甄補充,企業面對新關稅政策,首要理解各種關稅制度間的疊加規則,例如,232條款將優先適用於特定產品,此外還須計入201、301條款,以及針對中國的額外20%與川普新制的10%關稅。這些規定間的適用關係極爲複雜,稍有不慎就可能產生稅負重疊。
她指出,企業目前詢問度最高的策略仍是如何利用合法手段降低關稅負擔,包括首次銷售原則、產品進口價格重新計算、稅則與原產地重整等,不過,美國的原產地規定標準並不統一,且在無自由貿易協定的前提下,需以「實質轉型地」作爲認定依據,爲避免誤判導致「洗產地」疑慮,企業最好尋求專業法律或海關顧問協助。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鮑敦川則指出,即使有多項減稅工具,臺灣企業實務上仍常遇到執行困難。原因包括跨境交易鏈條複雜、交易定價不具合理性,以及資訊系統與單據管理不足,導致即使政策工具具備,企業也難以落實。更重要的是,多數企業對全球局勢轉變的反應仍停留在技術性修補,並未從根本調整商業模式與供應鏈配置。
他提醒,全球經貿局勢已不再是「和平一體化」的時代,而是進入地緣政治主導的重新洗牌階段。企業若未積極檢視佈局邏輯、重新設計組織與營運方式,未來在面對友岸外包、短鏈供應、高關稅保護等政策下,勢必陷入競爭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