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3200人罷工!美國軍工“定時炸彈”被引爆

當地時間8月4日凌晨,美國波音公司位於聖路易斯地區的防務工廠約3200名機械工人正式發起罷工,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首次。

此次罷工由國際機械師與航空航天工人工會(IAM)第837區組織,涉及戰鬥機F-15、F/A-18及部分導彈產品的生產線工人發起。8月3日,他們投票拒絕了波音最新提出的合同草案。

雖然此次罷工的規模遠不及去年西雅圖工會33000人蔘與的罷工,但依然對波音構成新的挑戰。去年的大罷工令波音部分暢銷商用飛機的生產停滯近兩個月,最終在11月達成了一份包括38%工資增長的四年期協議並結束罷工。

復甦之路蒙陰影

本次波音最新的合同提案包括四年內20%的普通工資增長、一次性5000美元的簽約獎金以及改進的病假和休假條款。

不過,工人普遍認爲該方案未能反映出他們的長期付出與重要性。IAM工會也稱,這一方案未能迴應其要求的公平調薪機制與福利保障。

波音CEO奧特伯格此前曾在投資者電話會上試圖淡化此次罷工的影響,稱其“規模遠小於去年秋季的罷工”,並表示“公司能夠應對”。但在內部士氣低迷、外部審查持續的背景下,此次勞資衝突仍爲波音的復甦之路蒙上一層陰影。

《華盛頓郵報》認爲,波音近年來雖屢遭挑戰,但近幾個月出現回暖跡象。公司縮小了財務虧損,並與卡塔爾航空簽下210架飛機的大單。

儘管如此,安全事故的陰影仍未消散。波音的深層困境始於2018年和2019年的連續兩起737 Max墜機事故,事故共造成346人死亡,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監管審查。隨後,新冠疫情暴發又重創全球航空市場。儘管隨後波音業績逐漸企穩,但問題仍未根除。

2024年初,一架737 Max飛機在飛行途中發生艙門面板爆裂事故,波音的安全管理再次遭到質疑。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隨後對737 Max的產量施加限制。今年6月,一架由印度航空運營的波音787客機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機場起飛後墜毀,造成除一人外全部遇難。初步報告未對製造商提出具體改進建議,專家認爲事故更可能由人爲因素導致。

美國軍工體系暴露深層矛盾

美國軍工產業的產能瓶頸與結構性勞資矛盾在波音聖路易斯工廠的罷工事件中暴露無遺。該工廠是波音防務產品線的關鍵基地,主要負責生產F-15和F/A-18戰鬥機,同時波音還計劃在此擴建,以應對新型空軍戰鬥機F-47A的生產任務。

此次勞資爭議不僅可能打亂F-15、F/A-18戰鬥機以及MQ-25無人加油機等關鍵軍用裝備的生產節奏,更凸顯了美國軍工體系內部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

根據普華永道(PwC)與航空工業協會(AIA)2024年發佈的報告,航空航天與防務(A&D)行業員工老齡化問題突出。數據顯示,有29%的A&D員工年齡超過55歲,預計到2026年,該行業將面臨高達350萬名技術工人空缺的風險。

AIA與PwC的聯合調研還發現,新畢業工程師往往對A&D行業興趣寥寥,而年輕勞動力更傾向於選擇薪資靈活、工作體驗良好且跳槽機會多的行業和公司,這使得A&D公司在年輕人才招聘方面面臨巨大壓力。

分析指出,美國防務產業工人平均年齡不斷攀升,技術傳承乏力,嚴重製約了產能的擴展。與此同時,隨着業內競爭的加劇,願意進入該行業的年輕人數量也在減少。

《商業內參》(Business Insider)在報道中提及,多位專家曾在衆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聽證會上強調,缺乏合格工人將對美國維持軍事能力的長期工業基礎造成嚴重影響,呼籲應提高工資、改善福利、加強培訓並留住技能工人。

此外,安永美國公司航空航天與國防業務負責人拉曼·拉姆(Raman Ram)指出,許多公司兼具商業和國防的雙重性質,新冠疫情期間,這些公司的商業業務遭受重創,導致許多負責國防業務的高管離職。

拉姆認爲,國防工業所面臨的勞動力問題是一個結構性且長期存在的問題,而非短期波動,這一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將對美國軍工產業的未來發展構成嚴重阻礙。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