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行走”在天山南北
如今,流動博物館在新疆大地正掀起一股熱潮。這些“行走”的文化使者,滿載着文物故事與創新體驗,駛向廣袤的城鄉街巷,將博物館的活力源源不斷地送入尋常百姓家。
日前,吐魯番博物館走進了托克遜縣郭勒布依鄉開斯克爾學校。教室裡,講解員輕撫一件文物複製品,聲音裡帶着歷史的溫度:“瞧,這是1300多年前的小學生卜天壽抄寫的《論語·鄭玄注》。更妙的是,功課做完,小傢伙還添了兩首俏皮的打油詩。”提問聲隨之響起:“哪位同學願意讀一讀?”隨後,圍繞“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伏羲女媧圖等文物,通過問答與模型拼合,厚重的歷史文脈在學生們手中變得觸手可及。學生古麗努爾·玉山眼神發亮:“原來博物館離我們這麼近。”
如此鮮活的場景,只是全疆流動博物館深入基層的尋常一幕。近年來,流動博物館的身影出現在鄉村集市、鄉鎮廣場、牧區氈房——吐魯番文物複製品在非遺市集引發驚歎,阿勒泰的巖畫躍上潔白氈房訴說遠古,阿克蘇的VR眼鏡則帶領觀衆穿越時空……精挑細選的展品、數字化展板與前沿科技手段,共同編織着覆蓋天山南北的歷史文化經緯。
自治區文物局工作人員王可妍見證了流動博物館的足跡:“自2017年流動博物館巡展啓動以來,已在新疆鄉村、社區、校園等舉辦2萬餘場活動,惠及羣衆逾800萬人次。僅2024年,這‘行走的課堂’就舉辦了3242場活動,覆蓋上百萬人次。”博物館的圍牆悄然消融,歷史的生動性與可觸感,真切地走進了百姓的生活。
新疆博物館黨委書記何嘉說:“博物館是知識傳播、文化潤心的教育中樞。”今年3月以來,虛擬現實技術爲流動博物館插上新的翅膀,新疆博物館將珍品帶上“雲端”,走進社區、校園。玻璃展櫃裡的文物通過Flash動畫、3D建模、實景復刻等技術,“活”了起來,在講解員的生動話語配合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長畫卷,在通俗趣味的互動中清晰展開。
6月,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在阿拉爾市沙河鎮舉辦的活動中,VR眼鏡將牧民們帶入遠古場景,精美的陶器紋飾、古樸的青銅器、華美的絲織品……一件件文物跨越時空而來。在喀什地區,450餘輛滿載歷史光影的“文化大篷車”翻越崑崙,將莫爾寺遺址的3D影像首次送到偏遠牧區農牧民的眼前。何嘉期望:“文物不應只靜默陳列。我們要以多媒體手段爲媒介,講述真實、鮮活的新疆故事,讓沉睡千年的絲路瑰寶舞動起來。”
當文物遇見非遺,對話便有了更深厚的根基。5月初,烏魯木齊市“建設美麗新疆 共圓祖國夢想”主題展在米東區社區呈現時,特別融入了非遺元素。剪紙、漆畫、麪塑等技藝傳承人走進羣衆中,手把手相授,指尖傳遞的溫度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可親可感。
博物館的流動邊界與參與形式也在持續拓展。阿勒泰地區博物館活動走進了幼兒園,在講解員引導下,孩子們好奇地追尋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上的瑞獸紋樣,辨認着天宮伎樂圖中的奇趣樂器,在發現中感受歷史的溫度。和田地區的集市上,車載的新疆“四史”展板配合着樸實的鄉音講解,加強了文化浸潤與情感聯結。如今,越來越多的“小小講解員”爲文物代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對話文物”活動讓藝人的指尖技藝與考古專家的知識交匯……這些鮮活的實踐,正悄然將羣衆從文化的“旁觀者”轉變爲“參與者”。(阿比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