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要堅持“五個維度”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遊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各地打造超高清、沉浸式、互動式演繹新空間和數字展覽新空間。3月,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明確提出“加強文物保護信息化建設,鼓勵開展文物保護數字化工作”,爲文物保護注入了現代科技的力量。博物館數字化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其本質在於對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創造性轉化,需從以下“五大維度”爲路徑精準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效能提升——數字化賦能管理運行革新
《“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加強文物數字化保護,以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等爲重點,推進相關文物信息高清數據採集和展示利用。”博物館已經逐步從傳統的管理模式,向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重構管理流程轉變,有效實現降本增效、運行革新。南京博物院“智慧南博”着力構建統一數據平臺,形成涵蓋雲平臺整合票務、人流、藏品等的數據中樞,驅動了博物館決策優化。故宮博物院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展廳微環境並能夠精準調控。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要推進展覽、教育、研究、文創等業務模式升級與工作模式協同,進一步精簡審批流程,全面改善跨領域、跨層級、跨區域融合場景。同時,也需出臺《數據管理與應用總體要求》,以明確文博數據分類、採集、存儲、應用等要求,完善文博數字化國家標準,支持開發輕量化工具,降低中小博物館數字化准入門檻,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提升管理系統的智能化和透明度。
智慧南博——南京博物院數字人文之美“物華天寶”
參觀體驗——構建沉浸式文化感知空間
在數字化時代,博物館以互動技術重塑觀衆參與模式,實現“文化共生”。數字化技術使得博物館能夠提供沉浸式、互動性的體驗,從“單向展示”到“雙向參與”,如通過VR沉浸式體驗、360度全景導覽等,便於觀衆更深入地瞭解展品和展覽內容。構建沉浸式文化感知空間是集博物館創新、創造陳列展覽內容與體驗爲一體。在此過程中,觀衆成爲展覽文化敘事的組成部分,如三星堆博物館的VR考古探秘項目,通過還原祭祀坑場景,讓受衆化身“數字考古隊員”,彷彿穿越時空。湖北省博物館依託“5G博物館”建設,以數字化手段填補了編鐘展覽的難點和盲點,滿足觀衆虛擬演奏千年古樂的認知與體驗。首都博物館“我在中軸線上”觀衆可與展覽的雨燕合影互動,實現用戶自發傳播。這些沉浸式文化展覽展示,既增強了文化遺產的社會參與度,又通過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爲文化傳播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博物館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應避免泛娛樂化傾向,杜絕空洞無物的形式炫技,準確把握“恰到好處”的邊界,合理利用環物影像、VR和裸眼3D技術等進行高精度建模,真實還原文物的歷史背景,動態呈現文物的細節質感,提升觀衆對文化遺產的參與性與感知力。
“尋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現場”大空間
VR沉浸式探索體驗項目大立人“復活”
藏品保護——建立文物數字生命體系
當下,我國仍有一些文化遺產處於瀕危境地,亟須數字化記錄、分析保留歷史遺存信息,以幫助博物館工作者更準確掌握藏品的狀態、實施更精準的搶救性保護與活化利用。換言之,數字化技術爲館藏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提供了“永生”的可能。博物館藏品信息採集的元數據是規範著錄的基礎,也是對文物的信息描述、智能析義、跨模關聯的關鍵。中國絲綢博物館通過微型光纖光譜技術研究分析絲織品的易褪色染料,形成的元數據有效支撐絲織品收藏、展覽、文創等管理,降低對文物本體的依賴與損耗。河北博物院對珍貴文物進行高保真數字建模,實現損毀風險預演,達到預防性保護目的。故宮“文物醫院”機器學習系統,能夠通過AI診斷自動識別青銅器病害圖譜。可見,數字化建設爲博物館藏品保護建立了數字生命體系,實現館藏文物“信息收集—智能解析—保真建模—病害預防”等全週期管理。未來,博物館數字化在藏品保護領域還需強化基礎保障數據庫,注重二維圖像、三維模型、影視音頻等形式轉化,及時升級攝影測量、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關注多源異構數據挖掘技術、機器學習分類與預測算法、計算機視覺技術等在文物庫房環境智能調控、藏品檢索管理、文物真僞鑑別等方面應用,切實增強文物藏品數據可追溯性、安全性與預防性保護。
國家博物館原創文物活化短視頻《“艾”看文物》
社教升維——構建無邊界文化傳播網絡
數字化建設使得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傳播推廣工作不再侷限於物理展覽空間,而是通過雲端展覽、在線課程、開放數據、遊戲植入等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共享、傳播至更多受衆羣體,也促進博物館“大學校”觀念深入人心,吸引社會大衆走進博物館進行終身學習。河北博物院推出的“文物成語號ON雲端”音頻項目,聚焦青少年羣體喜聞樂見形式,以文物成語號列車長、中山國小玉人“冀小樂”開啓時空穿越旅行,實現“成語+歷史+美育”三維啓蒙。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智慧國博”項目,通過線上展覽、數字化導覽、教育課程爲觀衆帶來深度文化參與體驗。故宮博物院發佈的“故宮藏品總目”數據庫,開放19萬件藏品數據,支持全球觀衆檢索文物。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資源庫不僅開放石窟高清數據,爲領域內研究應用提供重要資源,也實現敦煌文化的快速傳播。博物館構建無邊界文化傳播網絡在數字化背景下將不斷創新突破,而“數字敦煌”項目多次被侵權的現實也警示博物館需完善數字資源保護機制,防範非法複製、傳播等行爲,確保數字資源合法利用。
價值重構——激活文化遺產創新動能
數字化不僅是技術的運用,更是博物館價值和功能的拓展,通過數據融合催生文化新價值。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實現博物館藏品的廣泛觸達與深度交流,有利於博物館挖掘和釋放更多的社會價值,比如通過在線資源、數字展覽等增進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對文物進行數字化管理與研究,是博物館藏品要素解構與價值重組的過程,有利於其作爲“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創新動能的激活與整體價值的實現。上海博物館的“宋徽宗數字人文”項目,對多種品類藏品的信息進行採集入庫、綜合集成、知識提取與評價等,既實現宋徽宗書畫類文物藏品的可視化表達,又整合書畫、史料、題跋等碎片零散的信息,提煉出顯性、隱性知識,重構形成藝術史的認知圖譜。除此之外,數字化建設需要推動博物館角色從“文化保管者”升級爲“價值共創者”,促進全球文博單位數字資源共享,支持更廣範圍的全域參與共創,以功能進化衍生帶動數字文化IP等新業態發展。
當前,我國博物館數字化面臨融合深度不足、版權機制缺位、人才解構失衡等多重挑戰,技術應用與文化表達“兩張皮”現象依然存在。推進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從“五個維度”着手,推動博物館從文化容器躍升爲文明創新引擎,讓數字技術持續融入文脈基因,更好地擔負起“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的歷史使命。
(作者單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圖文來源於“博物館中國”,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