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眼鏡增收不增利 智能眼鏡風口下的資本狂歡與經營現實

本報記者 陳佳嵐 廣州報道

近日,博士眼鏡(300622.SZ)交出一份“增收不增利”的2024年年報,財報顯示,公司年營業收入爲12億元,同比上升2.3%;歸母淨利潤爲1.04億元,同比下降19.1%;扣非歸母淨利潤爲8848萬元,同比下降24.0%。

年報披露的同時,博士眼鏡還公佈了一則高管離職消息。公告稱,董事會收到副總經理BING XIA辭職的書面報告,其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副總經理職務,並在辭任後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2024年下半年,憑藉與多家AI(智能)眼鏡企業的深度合作,博士眼鏡成功搭上了智能眼鏡的“順風車”,股價在5個月的時間裡暴漲超400%最高至61.71元/股,在資本市場上賺足了眼球。不過在股價高點的2024年11月之後,博士眼鏡的實控人、高管、股東開啓了多次減持,股價也隨之震盪下行。

廣州眺遠營銷諮詢公司總監高承飛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博士眼鏡2024年財報也可以看出,智能眼鏡領域的佈局尚未給博士眼鏡形成有力的盈利支撐,營收仍依賴傳統業務。這表明博士眼鏡雖搭上智能眼鏡順風車,但業務轉型並非一蹴而就,未來還需在技術研發、市場拓展等方面持續發力,以實現從傳統眼鏡到智能眼鏡業務的轉型。

財報增收不增利 依賴傳統業務

財報顯示,2024年,博士眼鏡實現營業收入12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線下零售業務貢獻最大,佔總收入的85.88%,線上零售業務佔比14.12%。

分產品看,營收構成主要包括光學眼鏡及驗配服務、成鏡系列產品和隱形眼鏡系列產品以及其他幾大類,分別佔總收入的67.01%、14.82%、12.97%和5.20%。公司通過優化產品結構、拓展線下渠道和加強品牌建設,實現了收入的穩步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博士眼鏡年營收同比增長2.3%,但淨利潤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實現歸母淨利潤爲1.04億元,同比下降19.1%。扣非歸母淨利潤爲8848萬元,同比下降24.0%。

年報顯示,2024年博士眼鏡計提了2195.52萬元的資產減值損失,佔利潤總額的17%。這些減值損失主要包括無形資產、商譽減值準備以及存貨跌價準備,資產減值損失的增加直接減少了公司的淨利潤。

據悉,博士眼鏡自2023年起,加速在智能眼鏡領域的佈局。於2024年8月與雷鳥創新簽訂了合作協議,雙方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智能眼鏡產品。目前公司已與頭部智能眼鏡廠商星紀魅族、XREAL、界環、李未可等品牌開展合作。

從二級市場上看,2024年7月中上旬以前,博士眼鏡的股價大約一直在20元/股以下徘徊。然而,隨着2024年下半年各類AI眼鏡消息出現,憑藉AI眼鏡概念,博士眼鏡股價也一路走高,其間其還多次發佈股價異動公告。

博士眼鏡是一家傳統眼鏡零售連鎖廠商,雖然AI眼鏡的加持給博士眼鏡穿上了高科技的外衣,讓博士眼鏡在資本市場上賺足了眼球,不過從其整體的經營模式來看,仍然與傳統眼鏡店賣眼鏡無異。據博士眼鏡方面介紹,公司在AI眼鏡領域的戰略聚焦於“最後一公里”服務,爲雷鳥、華爲等品牌提供鏡片驗配與線下銷售。如此看來,博士眼鏡更像是“智能眼鏡的配鏡服務商”,而非技術開發者,其“含金量”仍備受爭議。

從博士眼鏡財報中也可以看出,由於目前智能眼鏡的滲透率仍然較低,博士眼鏡當前的營收來源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光學眼鏡及驗配服務和成鏡系列產品。

根據Omdia的預測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AI眼鏡出貨量達188萬部,預計2025年將同比大增265%至686萬部,2028年將進一步增長至2650萬部。

“在2025年的AI眼鏡市場,Meta的出貨量可能將達到550萬部,剩下的136萬部可能基本上都是中國品牌廠商的出貨。”Omdia高級分析師林麟指出。

高管、股東在股價衝高後減持 市場信心受考驗

值得關注的是,在股價連續衝高後的2024年11月起,博士眼鏡的實控人、高管、股東開啓了多次減持。

2024年11月—12月,博士眼鏡實控人的一致行動人劉開躍、董事劉之明、董事兼副總經理鄭慶秋及何慶柏、員工持股平臺江南道已合計減持268.9萬股,按當時股價估算套現約1.2億元。

2025年2月17日,公司實控人ALEXANDER LIU及LOUISA FAN再次宣佈計劃減持472萬股(佔總股本2.69%),按50元/股計算約套現2.36億元。

公司董監高及股東大筆減持後,博士眼鏡股價震盪下跌,截至4月16日收盤,該股報39元/股,總市值68.34億元。

“股價大幅上漲,反映出市場對其未來業務轉型的樂觀預期。然而,股價衝高後股東的密集減持行爲,一方面可能是股東基於自身資金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資金對市場過度炒作的擔憂。”高承飛對記者分析指出,當前智能眼鏡板塊在二級市場仍處於主題投資階段,市場投資主要基於未來預期和概念炒作。未來,技術突破(如顯示技術、芯片性能、交互體驗提升)和應用場景拓展(從消費娛樂到工業、醫療等領域)是推動其從主題投資轉向基本面投資的關鍵。

林麟對記者分析,智能眼鏡市場前景十分樂觀,但目前尚未普及,難點在於解決重量與續航等問題。

“45克被視爲消費者容忍閾值,超重產品將迅速被淘汰,大模型能力,硬件趨同下,AI功能的實用性與黏性成爲差異化關鍵。”林麟在芯原股份可穿戴專題技術研討會上表示,對AI功能使用頻率統計顯示,當前僅23%的用戶高頻使用AI功能,用戶體驗普遍停留在“高級搜索引擎”階段。而更多的70%用戶僅“嚐鮮後放棄”,凸顯了AI功能使用率低、缺乏用戶黏性的現狀。大模型將是AI眼鏡的核心競爭點,而不同廠商正探索差異化方向,AI廠商需進一步引導消費者更好將AI眼鏡融入工作生活。

事實上,在股東減持的信任危機下,2025年2月7日,博士眼鏡也推出可轉債的發行預案,擬募資3.75億元,用於智能眼鏡門店建設及升級改造項目、總部運營管理中心及品牌建設項目、數字化平臺升級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據披露,公司擬投資3.5億元在全國重點城市擴充225家眼鏡門店,擬使用募集資金1.8億元,同時升級改造公司部分現有門店,提升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和品牌知名度。

智能眼鏡何時能爲公司帶來較爲可觀的營收?與此同時,博士眼鏡是否有信心在2025年實現業績反轉?針對這些疑惑,記者也就相關問題聯繫採訪博士眼鏡證券部方面,但截至發稿未獲得回覆。

記者留意到,博士眼鏡亦在財報中提醒:“儘管博士眼鏡已與業內頭部智能眼鏡廠商星紀魅族、雷鳥創新、XREAL、界環、李未可等品牌開展合作。但公司的智能眼鏡鏡片驗配服務的營業收入規模和佔比極小,短期內對公司經營活動不會產生重大影響。敬請廣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