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好四大塊 公視就真是「公共」的了

(圖/本報系資料照)

此前,Taiwan Plus的外籍記者因不堪政治干擾,舉家遷回英國,讓大衆再次注意到了公共電視內部的問題。

這些問題,與公視的定位密切相關,原來公視的成立是希望能擺脫商業電視的侷限,成爲全民共享的媒體,但事與願違,這些年來,公視許多作爲爲外界非議,原因就在於主事者想打造的,是他們觀念中的「公平」電視。

談「公平」電視,就意味着商業電視臺都有他一偏的立場,而公視則是超然公正的,這是一個理想卻不切實際的假設,因爲人都有立場,要超越自己的立場本就困難,自以爲自己能高瞻超然,更常成爲一種異化。這些年,談「進步價值」的人士,總將自己無可置疑的放在道德制高點上,就是如此,其結果反而導致另一層次的偏頗及霸凌。

猶有甚者,臺灣內部既有國家認同的分歧,這種狀態必然更爲加劇,正如此,長期以來,公視也就成了特定意識形態的宣傳管道,而要解決這種異化,根本之道,就在摒除「公正」的迷思,回到真正的「公共性」,它纔可能新生。

談公共性,就要先從無可置疑的地方做起,以下幾大塊,商業電視也做,但不容易做好,公視能做好它,就真正是公共的了。

第一塊是科普,科學有其「可證僞性」,它的客觀性可破除人們的主觀成見及片面認知。看看我們的電視,藥品及營養品廣告之多,如果沒有基本的醫學科普,還真是優劣難辨。科普深化是社會重要的啓蒙運動,它可以培養公民的理性態度,甚至影響科學之外的人文思維。

其次是生態,地球只有一個,臺灣更是我們唯一的住所,生態破壞必然導致整體的災難,良好生態才能永續共榮,這理念是大家共同的,歧異處只在面對狀況時採取的策略如何,但這些都可以透過科學數據做一定的檢驗。而要深化相關的理性態度及科學素養,還真非公視莫屬。

第三是弱勢,這裡指的不是一種自己心理主觀的弱勢,公視要關注的弱勢,就如約翰‧洛克所講的,人們爲營共同生活,須把自己的權利一定程度交給社會,但有3個基本權利是不能被剝奪的:生命權、自由權、私有財產權。從這基本權利出發,誰是弱勢就很明顯。例如,花東的平均壽命明顯偏低,就可以看到以原住民爲主的生命權並未得到好的照顧。又如財產權,臺灣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出口數據亮麗,小民卻過得非常辛苦;兩岸不能開放觀光,曾有執政黨立委輕蔑地提到臺灣觀光服務業總值只佔GDP的3%,這些都無視弱勢者基本權益。而能把弱勢者的權益與處境深度說出,也就在公視。

第四是藝文,藝術是人類重要的生命經驗,它能讓我們的心靈世界更爲寬廣,但在商業社會裡它總屬弱勢,若有個公共媒體能讓文藝作品傳達出來,對國民素養及社會的平衡發展就能起槓桿作用。但藝術又牽涉一定的主觀性,哪些東西須先做呢?最先當然是古典的、物質及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它們是社會的共同傳承。其次是創造性的,它映現的是人類心靈的可能性,這裡不同意見會較多,建立公共的評論生態就屬必須。而即便是普羅文化,也可經由此機制沉澱出長遠流傳的作品。

這四大塊,前三者的客觀性及公共性歧異少,藝文能回到歷史積澱及「就作品論作品」的原點,也能避免特定意識形態干擾。

公視播好這四大塊,國民素質的提升及社會共識的凝聚,就能有堅實的基礎,社會的公平性也能得到彰顯。總之,改革公視,拋開「公正性」的迷思,回到「公共性」,纔是真正的正本清源之道。(作者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