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糾紛熱議…醫曝2氛圍在臺蔓延 國人不自知

民衆踹向老婦人左手的提袋。圖/擷取自Threads

博愛座更名優先席仍見爭搶糾紛,有年輕人因北捷博愛座問題一腳踹倒老婦人,引發熱議。醫師、時事評論家沈政男認爲,這一腳揭開臺灣社會厭老時代的來臨,而「厭老與厭童,正在流行」,只是厭老與厭童的人不曉得自己正在這麼做。

沈政男指出,北捷發生年輕人因被拍打催促離開博愛座,大腳踹倒老婦人的事件,網路上好多人對於那一腳大力叫好,卻不見任何有意義的評論;這一腳也是歷史性的一腳,正式揭開了臺灣社會厭老時代的來臨。

此外,網路上有則抄襲國外的貼文,吸引數萬人按贊,內容是7歲小孩在速食店跟一個大人說你好醜,結果大人附耳回嗆說,我是二十年後的你,穿越時空回來云云。按讚的人或讀者可能只以爲是笑話,實際上,這就是一則厭童貼文。

沈政男認爲,「厭老與厭童,正在流行」。只是厭老與厭童的人,不曉得自己正在這麼做,就好比才幾年前,好多人在性別議題上也是不知自己在厭女或厭同。可見臺灣的所謂進步價值,根本就是蒙來的,並非因爲反思與自覺而推動社會進步。

他進一步表示,厭老言論在網路上比比皆是,形成大規模集體運動則是表現在「取消博愛座」倡議,此倡議沒有完全成功,但執政者爲了諂媚年輕人,就把博愛座改成了優先席,也把「老弱婦孺優先」幾個字刪掉了,改成只要有需要就能坐。

此外,幾個月前,網路上也有一波關於厭童的討論,而在這方面,已有民調顯示,3成多的人認爲,「如果不會管教小孩就不要帶出門」,以免干擾到別人,這樣的反應就是一種厭童。市面上也越來越多餐廳或商店,貼出禁止小孩進入的公告。

沈政男說,厭老與厭童不是隻有臺灣,而是進步社會都會發生,尤其是東亞,主因在於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轉變太快,形成世代之間價值觀差異,於是年輕人看不慣老人,且不婚不生沒必要體會同理帶小孩的辛苦,自然看不慣吵鬧的小孩。

而爭搶座位是博愛座制度沒處理好的問題,卻沒人討論制度,只是在那拍手叫好,充分泄漏了臺灣社會前現代化的本質,更因炎上熱議,有索讚的價值,於是好多人紛紛跳下來秀下限,跟着喊殺喊打,殊不知,這次踹老人,下次就會踢小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