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上的“新來客”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張磊

從南海之濱的深圳來到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這場跨越四千多公里的奔赴,是援疆幹部、塔縣縣委副書記張洪雷人生中一次難忘的經歷。

高原沒有城市的車水馬龍,沒有24小時便利店的方便快捷,在這裡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極易缺氧的環境常常困擾着身體,灼人的紫外線很快在臉上留下印記。但張洪雷沒給自己留適應期,他克服各種困難,一到崗位就投入政策學習和項目審批。特別是在審覈援疆項目方案時,他總是格外仔細:“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這是我們對塔縣各族羣衆的承諾。”

招商引資是張洪雷啃下的第一塊“硬骨頭”。爲了讓深圳企業到塔縣投資,他帶着宣傳冊穿梭在珠三角的寫字樓間,耐心介紹塔縣的優勢和潛力。張洪雷瞄準塔縣具有“一縣鄰三國,兩口通兩亞,兩路連東西”的獨特區位優勢,多次與深圳跨境電商協會探討建立口岸集散中心及海外倉,一心爲高原縣城拓寬對外貿易通道。

塔縣旅遊資源獨特,但開發利用不足,張洪雷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花兒爲什麼這樣紅”景區雖已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卻因設施陳舊留不住遊客。他帶着施工隊改造遊客服務中心、完善配套設施,顯著提升景區吸引力。在景區所在地班迪爾鄉,村民們牢牢記住了那個穿着衝鋒衣的“深圳書記”。

如今,遊客服務中心四季都飄着熱騰騰的奶茶香,曾經並不熱鬧的小山村,每逢節假日都有從全國各地慕名“打卡”的遊客。張洪雷還牽頭在景區內搭建服務攤位,讓當地羣衆實現家門口就業。

張洪雷還積極推動慕士塔格冰川公園、紅其拉甫國門景區等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成功推動紅其拉甫國門景區首次對遊客開放。在他的努力下,2024年,塔縣接待遊客200.24萬人次,同比增長47.07%;旅遊收入14.91億元,同比增長51.1%,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吃上了“旅遊飯”。

在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同時,張洪雷還藉助深圳的農業科技優勢,幫助當地開展帕米爾犛牛本品種選育工作,擴充帕米爾犛牛種羣數量、提升犛牛肉品質,完善良種繁殖體系和選育技術。經過一番努力,塔縣犛牛肉乾實現了“圳品”認證,進入大灣區市場。

2023年11月,張洪雷在深圳招商時不慎摔倒,導致腳部骨折。手術植入鋼釘後,醫生叮囑“必須靜養八週”。可躺在病牀上,張洪雷滿腦子都是正在推進的項目,僅過了20天,便拄着雙柺登上了飛往喀什的航班。他說:“塔縣發展等不起,每個招商項目都是一次機遇,早一天回去,就能早一天推動項目落地。”

來疆兩年多,張洪雷和其他援疆幹部深入高原深處的牧民家中,與少數民族家庭結對認親。一有空閒,張洪雷總不忘去看看他們。“家裡還有困難嗎?”“景區裡的工作怎麼樣?”圍坐在溫暖的爐火旁,大家拉家常、喝奶茶、吃饢餅,感情越來越深。

帕米爾高原流傳着“冰山上的來客”故事,鑄就了“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志氣更高”的精神。這片遼闊的雪域上,和張洪雷一樣肩負使命的援疆人,就是新時代的“新來客”,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爲那段動人的故事寫下續集。張洪雷說,援疆不是一時一事,要久久爲功、綿綿用力,爲塔縣的美好明天貢獻更多深圳力量。

來源: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