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一直覺得別人很可憐」 收起過度同情心學會用更成熟的共感陪伴

文/人物誌

你會常常覺得別人很可憐嗎?像是聽到朋友失戀、親戚家出事或是誰誰誰正在人生低谷時,當你聽到他們的遭遇,會不會不由自主的冒出一句:「好可憐喔。」

這句話是出於本性的同理,亦是一種習慣。我們總是太習慣的先去同情、憐憫別人,可是大部分的人應該都不喜歡被覺得可憐吧?而且人生的難題誰都無法倖免,只是這一刻不是你而已。

▲我們總是太習慣的先去同情、憐憫別人。(圖/tvN,下同)

當你在低谷時,希望別人怎麼看你?

說別人好可憐,有時也不是惡意,而是一種自然反應。可是這樣的心態,其實容易讓別人感到不舒服。

因爲當一個人正在面對低潮、處理生活裡的亂流時,他一定不希望被當成受害者看待。試想,如果今天是你在谷底,你會希望別人怎麼看你?

多數人一定不希望被當成可憐蟲,而是希望有人能對你說:「這段時間你應該很辛苦吧。」這句話看似細微,給人的感受卻差很多。它沒有把人放在弱勢的位置,而且這樣的回答,也能讓對方的低潮被理解。

不必把每個悲傷都放大成悲劇

我們之所以容易陷入同情的視角,可能是因爲太怕不快樂、太希望一切的一切都安好。於是當看到別人受傷時,我們就急着貼上一個情緒標籤,好讓自己覺得有在關心、有在行動。

但人生並不是誰比較幸運、誰比較悲慘的比賽。每個人都有不爲人知的時刻,有些人選擇低調、有些人選擇分享。當我們把別人的故事看成悲劇,也是在無意中剝奪他們面對難關的勇氣。

其實,人往往在經歷困難後,反而會變得更強韌,並不需要被過度的同情。

把「可憐」換成「辛苦了」

當我們聽到朋友說「最近有點難過」,或是看到誰的生活卡關時,試着對他說:「辛苦了。」這三個字,有着不去定義他人的溫柔,不會讓人有在一旁看戲的感覺,而是在站在相同的位置,在旁默默陪伴。

真正的溫柔,是不過度的同情,而是能共感他人的痛苦。別急着用同情心包裝你的關心,留一點空間給彼此,讓對方知道,他能有一個可以傾訴、依靠的對象,這樣就足夠了。一句「辛苦了」比「好可憐」更能讓人覺得被理解。那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更溫柔、更平等的善意。

延伸閱讀

你有「討好型人格」嗎?4 特質一篇看,加碼 4 種改善方式:學會不再委屈自己

容易迷惘的人,是因爲不願意將就?在選擇生活的過程,這就是正常狀態

※本文由人物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