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這5個誤區毀了你的人生!一個萬能公式,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工作五年,換了三份工作,卻越來越迷茫。” “每天上班像上墳,卻不知道離開後能做什麼。” “看別人活得風生水起,自己卻連喜歡什麼都不知道……”
這些困惑是否戳中了你?日本青年八木仁平也曾深陷其中——早稻田大學畢業的他,一度因找不到人生意義陷入重度抑鬱。當他爬出低谷後,寫下了《如何找到想做的事》這本書,幫助數百萬年輕人終結迷茫。
今天分享的這套方法,已讓無數自由職業者、創業者、職場轉型者、大學生和全職媽媽找到了人生方向。它不灌雞湯,而是用兩大公式+三個步驟+15個問題帶你走出迷霧。
先撕掉這5張“思維封條”
99%的人找不到方向,是因爲掉進了這些認知陷阱:
誤區1:必須是能堅持一生的事“現在最想做的事”比“一生的事業”更重要。人生會變,熱愛也會生長,強求永恆反而讓人不敢出發。
誤區2:會有“命中註定”的感應影視劇裡頓悟的橋段都是騙人的!真正的熱愛往往始於微小的興趣,是在行動中越長越大的。
誤區3:必須利他才崇高爲別人壓抑自己?自欺欺人的奉獻終會枯竭。最高級的狀態是 “自利利他”的良性循環——你做時快樂,別人也因此受益。
誤區4:要多嘗試才能找到選項越多,人越癱瘓!盲目嘗試只會耗盡自信,關鍵不是增加選項,而是建立自己的選擇標準。
誤區5:熱愛不能當飯吃不是熱愛不賺錢,是你沒找到商業化的路徑。當你的熱愛能解決別人的痛點,價值自然產生。
兩個公式,破解人生方向難題
公式1:喜歡的事 × 擅長的事 = 想做的事→ 做什麼(What) × 怎麼做(How)例:喜歡心理學(What) × 擅長與人深聊(How) = 想做心理諮詢
公式2:喜歡的事 × 擅長的事 × 重要的事 = 真正想做的事→ 做什麼 × 怎麼做 × 爲什麼做(Why)例:心理諮詢 × 深度對話 × 幫助他人走出黑暗(Why) = 人生使命
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喜歡的事 :讓你眼裡有光的領域(不是“有用才喜歡”,而是“花錢都想學”)
擅長的事 : 天生就會 的能力(做時不費力,還納悶“別人爲什麼做不到”)
重要的事 : 骨髓裡的價值觀 (不做就渾身難受的人生信條)
價值觀是方向盤,先釐清它纔不會跑偏:
用5個問題抓取關鍵詞:
你尊敬誰?爲什麼?(比如:“我敬佩外婆的堅韌”)
童年對你影響最大的事是什麼? (比如:“父親破產讓我極度渴望安全感”)
問朋友:“你覺得我最看重什麼?”(往往旁觀者清)
剔除“假價值觀”:把“要受人尊敬”(他人控制)轉化爲“堅持真實”(自我掌控)
排序價值觀:把“最終目的”放後面(例:把“財富自由”放“家庭幸福”之後)
才能不是技能,是你無意識的思維行爲模式:
問自己:“過去哪件事讓我成就感爆棚?怎麼做到的?”(例:“組織同學會時,我自然就梳理清了流程”)
問他人:“你覺得我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常收到“你超會共情/邏輯超強”等自己忽視的特質)
喜歡不等於“想當工作”,要細化到具體維度:
翻書架: 反覆出現的主題 就是線索(心理、理財、小說?)
找憤怒點: 對社會哪個問題最忍不了 ?(教育不公?環境破壞?憤怒裡藏着你的使命)
看花錢方向: 你爲學什麼掏錢最爽快?
順序不能亂 :價值觀→才能→熱情→手段(千萬別先想“要不要創業/做自媒體”)
接受階段性 :現在想做的事, 3年後可能變 ——這恰說明你在成長
每天做一點 :真正的成功是 “活出自我的瞬間” ,而非等到功成名就
最後送你書裡那句點亮無數人的話:
現在,請拿出紙筆:
寫下今天就能回答的1個價值觀問題
發給3個朋友問:“你覺得我最擅長什麼?”
當你開始回答這些問題——那個“真正想做的事”,已經在你心裡發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