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移動電源成移動風險

連日來,充電寶行業頻頻“爆雷”。6月中旬,某充電寶品牌宣佈召回近50萬件問題產品,原因是電芯原材料存在瑕疵,極端條件下可能出現過熱甚至燃燒。不久之後,另一家充電寶品牌也發佈召回通告,涉及國內外共計超過180萬件產品。安全問題集中暴露,敲響了行業警鐘。

如今,無論是差旅通勤,還是日常出行,充電寶已成爲不少人的剛需。正因其使用場景廣泛、貼身攜帶頻繁,其產品質量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輕則設備損毀,重則危及人身安全,代價沉重。部分品牌在電芯應用上存在未經批准擅自更換關鍵原材料的行爲,導致長期使用後隔膜絕緣失效。看似細微的技術失控,實則是一些企業對核心供應鏈把控能力的不足、質量底線的失守。

當前多數充電寶品牌不具備電芯自主生產能力,只能依賴外部採購。在快速擴張與低價競爭的壓力下,一些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將成本放在質量前面,忽視了對關鍵部件風險的識別和管控。

儘管國家已將移動電源納入強制性產品認證(3C認證)範圍,但認證後如何確保企業持續合規,還需建立更加細緻有力的跟蹤機制並及時修訂,同時提升技術門檻,以高標準引領高質量。在認證執行上,要建立更動態、更高頻次的抽檢制度,相關部門要開展常態化監督抽查,重點盯防多次不合格、歷史記錄較差的企業,加大懲戒力度。

更爲關鍵的是,企業自身要建立完善的內部質量控制體系,不斷強化質量管控,這纔是立足市場、贏得口碑的根本路徑。從原材料篩選到成品出廠,從供應商審覈到批次管理,每一個環節都應有清晰的標準與責任機制。只有將風險防控前置於生產設計之初,企業才能實現從事後公關向事前預防的轉變。

在召回過程中,一些消費者反映無法第一時間獲知召回信息,或在退貨、補償環節遇到流程複雜、響應遲緩等問題。這也提醒相關電商平臺和銷售渠道,不能在產品出問題後一走了之,應積極參與召回的執行。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銷售消費品召回監管的公告》對此已作出明確要求,下一步在於落實執行,要讓消費者看得見、找得到、退得了。

充電寶本應是緩解“電量焦慮”的貼心之物,不應是加劇“安全焦慮”的隱患之源。此次大規模召回,給部分企業帶來陣痛,更爲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行業若繼續在低價競爭中忽視質量紅線,最終將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只有把安全置於優先位置,把監管落到每一處細節,在技術標準、企業責任與監管機制的協同推進下,充電寶才能成爲消費者的安心之選。(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沛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