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身高停滯!中醫師揭「轉骨警訊」 把握時機逆轉生長
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陳藝文指出,中醫轉骨將體質調整至最佳狀態,激發長高潛能。(聯新國際醫院提供/呂筱蟬桃園傳真)
演藝圈男偶像身高動輒突破180公分,不僅是家長,就連青少年也非常關注自身身高,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陳藝文指出,診間常遇到因成長落後同齡而尋求協助的案例。她分享一位國二男生身高僅150多公分,由於父母的身高均不足170公分,經過轉骨調理、改善作息與運動多管齊下,如今升上高一身高已超過170公分,仍持續療程以期再提升。
陳藝文提醒,6歲以上兒童若身高低於生長曲線圖中第3百分位,或每年長高幅度小於4到5公分,即已進入「轉骨前期」警訊,建議先到小兒科檢測骨齡與生長板狀態,同步透過中醫調養及早介入,爲成長打好基礎。
中醫觀點中,長高需要五臟六腑共同協作,其中又以脾、腎、肝最爲關鍵。腎爲「先天之本」,代表遺傳潛力;脾爲「後天之本」,負責營養吸收;肝則主導氣血流通。若飲食失衡、久坐不動或情緒波動大,可能導致脾腎虛弱、肝氣鬱結,進而影響骨骼發育。
中醫轉骨療程即着重調理這三臟腑,將體質調整至最佳狀態,陳藝文指出,轉骨最佳介入時機是第二性徵開始發育時,例如女孩胸部隆起、男孩聲音變粗。此外依循男女體質差異,用方也截然不同。「男性以腎爲先天」,治療着重補腎氣、強筋骨;「女性以肝爲先天」,則以養肝血、調月經爲主。根據個人體質調配處方,才能對症下藥。
現代青少年普遍面臨過敏體質、晚睡、肥胖、同儕與學業壓力等問題,都是轉骨阻礙。陳藝文強調需先排除這些不利因素後,再進行體質調養。臨牀上會先在督脈與關節處以拔罐祛溼去滯,再選用涌泉、懸鐘、百會、太沖等穴位進行鍼灸。若孩子怕針,則可改用貼灸或雷射鍼灸,有溫通經脈的作用。一期療程約爲3到6個月,並依據個案療效滾動調整。
常見轉骨方藥材包括有健脾胃補腎氣的狗尾草、補肝益血的當歸、疏肝解鬱的柴胡等。菊花與枸杞可按1:2比例煮成600cc茶飲,有助養肝明目。陳藝文提醒,菊花性偏涼,女性月經期間應避免飲用,以免導致經血運行不暢、加劇腹痛等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