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好習慣變反效果!喝水時常見的5個小地雷

▲喝水雖然對身體好,但也有地雷要避 。(圖/Unsplash、Pexels、pixabay)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喝水是最簡單、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日常保健方式。不少人以爲「有喝就好」,但其實喝水這件小事,如果方式不對,反而可能對身體造成壓力。五個常見的「喝水壞習慣」要知道,建立正確的喝水概念。

一口氣灌太多水天氣熱或運動完口渴,有些人習慣一次灌下一大杯水,但這其實對身體並不好。當水分短時間大量進入體內,會增加腎臟的負擔,還可能影響體內電解質平衡,導致水腫、頭暈或噁心。最理想的方式,是把一天的飲水量分散在不同時段慢慢補充。

整天沒喝水,口渴才補救如果你只在覺得口乾舌燥時才喝水,其實身體早已處在缺水狀態。口渴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而不是最佳的飲水時機。養成定時喝水的習慣,才能真正維持水分平衡與新陳代謝。

飯前飯後狂灌水有些人吃飯前後會喝很多水,認爲有助於「沖洗腸胃」或「幫助消化」,但其實過量飲水會稀釋胃酸,讓食物在胃裡停留時間變長,反而讓消化變得更慢。建議在餐前半小時和餐後一小時再喝水較適當。

渴了就喝含糖飲料不少人會用手搖飲、果汁或運動飲料代替白開水,但這些飲料多半含糖量高,長期下來反而導致身體攝取過多熱量,還可能干擾腎臟的調節機能。真正對身體有益的補水,還是無糖、無添加的水才最單純。

睡前喝太多有些人怕睡覺時間太長沒水分,會在睡前大量補水,但這容易導致半夜頻尿、睡眠中斷,反而打亂生理節奏。睡前1小時若要補充水分,建議控制在小量範圍內爲宜。

喝水看似簡單,卻藏着不少細節。從今天起,觀察自己平常的飲水習慣,調整一下節奏與方式,讓水分真正幫助你,而不是在無意間造成身體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