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了一週,馬克龍6頁長信反擊:真是貴國的恥辱!

► 文 觀察者網 阮佳琪

時隔一週,對於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反猶”指責,法國總統馬克龍打破沉默,以一封6頁長信予以迴應。

據法新社、《紐約時報》等26日報道,馬克龍在信中對內塔尼亞胡關於法國支持巴勒斯坦建國是在“助長反猶太主義”的指控進行了強硬回擊,明確表示“打擊反猶太主義絕不能被武器化”。

他強調,“自執政第一天起,保護猶太同胞免受反猶主義擡頭的侵害,就是我工作的絕對優先事項,而這份責任由法國承擔,所有國家機構都在爲此全力以赴。”

馬克龍指出,呼籲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並非助長反猶情緒,恰恰相反,這是以色列乃至歐洲安全的“必經之路”。

他重申法國將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決心,“實現持久和平需要建立一個主權的巴勒斯坦國,該國承認以色列及其安全權利,實現非軍事化,並與以色列和平共處。”

反駁以方指控之餘,馬克龍還在信中嚴厲譴責以色列在加沙地區的軍事行動,斥責其發起了一場“兇殘且非法的永久戰爭”。他敦促內塔尼亞胡停止“暴力循環”,終結加沙人道主義災難帶來的“道德恥辱”。

“我鄭重呼籲你,停止在加沙進行這場充滿絕望色彩的、血腥且非法的永久性戰爭。這場戰爭給貴國帶來了恥辱,也致使貴國人民陷入了僵局。”馬克龍還呼籲內塔尼亞胡結束在約旦河西岸地區實施的“非法且不合理”的定居點政策。

馬克龍進一步指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持續戰爭,不僅在加沙造成了“無論如何都毫無正當理由(爲之辯護)的可怕人道主義災難”,還在全球範圍內煽動了反猶情緒。

“佔領加沙、強迫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並陷入饑荒、發表毫無人性的仇恨言論、吞併約旦河西岸等行爲,永遠無法爲以色列帶來勝利,”他寫道,“這些舉動只會讓貴國更加孤立,讓那些借題發揮煽動反猶主義的勢力更加猖獗,並危及全球猶太社羣的安全。”

當前哈馬斯與以色列的停火談判已陷入停滯。馬克龍在信中提到,由法國和沙特阿拉伯政府主辦的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和落實“兩國方案”高級別國際會議上,曾形成了一個和平計劃的初步綱要。

“我們爲你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一條有國際社會及地區夥伴承諾支持的可信路徑,他們將爲和平提供助力,”馬克龍強調,國際社會的承諾是“前所未有”的,“踏上這條路,是你的責任……你能提供什麼樣的路徑呢?”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以色列政府對接受馬克龍的提議興趣不大,拒絕停火或與哈馬斯或巴勒斯坦權力機構談判。以色列政府最近更宣佈,將繼續擴大約旦河西岸的定居點建設,以安全內閣已經批准“全面佔領加沙地帶”計劃,引發羣情激憤。以色列總理辦公室拒絕對馬克龍的信件置評。

4月8日,馬克龍在埃及的運往加沙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前發表講話

《紐約時報》稱,這封信件是法國與以色列近期一系列外交爭端的最新進展。導火索是上月馬克龍宣佈,法國將於9月紐約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這意味着,法國將成爲七國集團(G7)中第一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

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盛讚馬克龍的決定,稱這是“巴勒斯坦事業的勝利”。哈馬斯也表示歡迎。

以色列方面則反應強烈。據報道,在一封日期爲“8月17日”的信件中,內塔尼亞胡批評馬克龍,稱近年來法國境內反猶襲擊“令人警惕地激增”,法國政府“未能採取果斷行動應對”。

他還指責稱,法國呼籲國際社會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做法,是在“給反猶主義火上澆油”,會 “助長那些威脅法國猶太人的勢力,也會加劇在法國街頭蔓延的反猶仇恨”。

法國總統府一名官員告訴《金融時報》,自內塔尼亞胡發出這封信後,兩名領導人就沒有再交談過。

法媒《世界報》還披露稱,內塔尼亞胡那封指控信件還未送達法方處,就先一步被媒體“泄露”。因此馬克龍在回信中表示,鑑於內塔尼亞胡在他收到信之前就公開了信件內容,出於對等原則,他也選擇將回信同時在媒體上公佈,目的是“讓雙方的討論更加清晰”。

馬克龍還強調,出於“基本禮貌”,他的回信先是遞交給了以色列總理辦公室,隨後才於週二下午公之於衆。

信中,馬克龍重申,法國一直積極打擊反猶行爲,但內塔尼亞胡卻在信中指責法國“不作爲”,這種指責令人無法接受,是對整個法國的“冒犯”。

剛剛過去的週末(24日),法國外交部宣佈召見美國駐法國大使查爾斯·庫什納,對他指責法國打擊“反猶”不力的言論表示不滿。

查爾斯·庫什納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女婿賈裡德·庫什納之父。24日他在美媒《華爾街日報》也刊登了一封致馬克龍的信件,聲稱“對法國反猶太主義的急劇上升,以及貴國政府缺乏足夠行動來應對這一問題深表關切”。

法國外交部在聲明中表示,將於25日召見庫什納。聲明稱,庫什納對法方的指控“不可接受”,並“違反了國際法,特別是不干涉國家內政的義務”。不過,庫什納稱自己“無法到場”,派其他官員代爲出席。

當地時間週二,美國國務院首席副發言人湯米·皮戈特在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對庫什納的言論表示支持。但對於法國提出的“庫什納公開信違反國際法”的說法,皮戈特沒有迴應。

隨着國際社會要求落實“兩國方案”的呼聲進一步加強,七國集團成員法、英、加顯現政策“轉向”,這讓越來越孤立的以色列及其盟友美國承受更大國際壓力。

7月底,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和落實“兩國方案”高級別國際會議上,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5個西方國家的外長髮表聯合聲明,表達了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意願,並呼籲其他尚未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予以響應。

埃及中東戰略研究與國家安全論壇執行主任阿卜杜勒-穆赫迪·穆塔韋表示,法英等國的表態對美以旨在“扼殺巴勒斯坦建國可能性”的政策構成挑戰,或將帶動更多歐洲國家效仿,使以色列右翼勢力在國際上陷入進一步孤立,並對美國形成壓力。

巴勒斯坦比爾扎伊特大學學者加桑·哈提卜指出,值得關注的是,法英等國在承認巴勒斯坦國一事上留有一些政治條件,但其政策“轉向”標誌着西方陣營對巴勒斯坦問題的態度分化。長期來看,承認巴勒斯坦國是全球共識的一部分。各方要求落實“兩國方案”的呼聲進一步加強,這爲國際社會解決巴以問題的努力增添了分量。

延伸閱讀

這一連串外交摩擦源於西方國家在巴以和俄烏問題上持有不同立場,暴露出西方陣營正在經歷多重分裂的現實。

據央視新聞報道,法國近日突然與西方多國陷入外交齟齬,法國總統馬克龍成爲多國批評的焦點。美國、以色列和意大利相繼對法國政策提出質疑,不僅涉及中東和平進程,還延伸到歐洲安全議題和反猶主義問題。分析認爲,這一連串外交摩擦源於西方國家在巴以和俄烏問題上持有不同立場,暴露出西方陣營正在經歷多重分裂的現實。

法國總統馬克龍 圖源:新華社

以美指責法助長反猶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近日寫信指責馬克龍,稱他決定承認巴勒斯坦國是“給反猶主義火上澆油”,“對法國反猶主義擡頭及法國政府缺乏果斷應對行動感到擔憂”。法國總統府隨即對內塔尼亞胡言論嚴厲反駁,稱內塔尼亞胡的指控“卑劣”且“錯誤”。

法以外交衝突引來美國迅速介入,美國駐法國大使庫什納致信馬克龍,指責法國未能採取足夠措施遏制反猶暴力活動。法國外交部發言人迴應稱“大使的指控令人無法接受”,並因此召見庫什納。

法國外交部表示,庫什納的言論違反國際法,特別是違反《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規定的不干涉他國內政的義務,也“不符合法美之間跨大西洋關係的質量以及盟友之間應有的信任”。

美國駐法國大使庫什納 圖源:新華社

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認爲,法國在國際上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國家,這使得其外交舉動格外受到外界關注。例如在承認巴勒斯坦國問題上,儘管英國、西班牙等西方國家也採取了類似行動,甚至部分國家更早表態,但法國的舉動卻引發了外交震動。正因如此,以色列和美國就將矛頭特別指向法國。

宋魯鄭指出,美國對以色列的政策在不同政府時期存在顯著差異。前總統拜登領導的民主黨政府雖延續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但在主權、人權及人道主義等問題上仍保持一定程度批評和限制。特朗普執政時期則表現出幾乎無條件的支持,如將美國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宣稱準備接管加沙城時未予反對等。這種背景下,法國承認巴勒斯坦國無疑對以色列構成較大國際壓力,也因此招致強烈反應。

“當然,個人因素也在其中發揮作用。特朗普任命親家、猶太人庫什納擔任駐法國大使,後者與以色列之間存在明顯利益關聯。特朗普對其家族及親信的利益維護,進一步強化了美國政府的親以立場。”宋魯鄭說,“因此,馬克龍的政策不僅觸及了以色列的戰略利益,也間接挑戰了關聯羣體的利益,從而引發美以兩國激烈迴應。”

意嘲諷法要向烏派兵

美俄總統阿拉斯加會晤之後,歐洲雖然試圖作爲一個整體參與談判,多國領導人一起發表聯合聲明,一起前往白宮同美烏總統會談,但還是沒能避免暴露分歧。

意大利副總理薩爾維尼20日表示,如果馬克龍主張向烏克蘭派遣歐洲軍隊,那就讓他自己去烏克蘭,不會有任何意大利士兵被派往烏克蘭。法國外交部21日召見意大利駐法國大使,抗議薩爾維尼上述言論“不可接受”。據外交人士透露,法國指責薩爾維尼的言論與法意兩國的“信任氛圍、歷史關係以及雙方近來強調高度融合的發展現狀”相悖。

意大利副總理薩爾維尼 圖源:新華社

在宋魯鄭看來,意大利對法國政策的反對,源於其國內極右民粹主義執政集團的政治立場。意大利現政府持親俄立場,因此在馬克龍提出可能派兵烏克蘭後表示強烈反對。這不僅體現了歐盟內部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分歧,也反映出歐美關係的裂痕正在加深。薩爾維尼與特朗普關係密切,其表態也帶有討好美國、呼應美國外交方針的意圖。

宋魯鄭指出,從更宏觀層面看,以上現象揭示出西方陣營內部正在經歷深刻的多重分裂——包括價值觀的衝突和利益分配的矛盾。美歐之間、歐洲國家之間,甚至一國內部政治勢力之間,均存在難以調和的分歧。而馬克龍在國內政治中面臨三大勢力鼎立的議會格局,話語權受限,因此更傾向於通過積極甚至激進的外交動作在國際舞臺上尋求影響力和突破。這種內外互動,進一步加劇了當前國際關係的不確定性和對立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