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動不動就自責》:將罪惡感看成「活著的證明」 釋放內疚、迎向自由
示意圖/Ingimage
罪惡感是枷鎖?還是自由之翼?
這世上恐怕沒有人能夠毫無罪惡感地走完一生,無論是活躍於鎂光燈下的明星,還是修行悟道的僧侶,都不例外。
有人悲傷不已地訴說:「我深深傷害了朋友,罪惡感快把我壓垮了。」
任何人都渴望從罪惡感中獲得解脫。然而,要實現這個願望並沒有那麼容易。既然如此,我認爲可以換個比較正面的角度來看待罪惡感—罪惡感或許正是我們「活着的證明」。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都會迎接生命的終點。到了那個時候,無論是此時此刻的感受,還是曾經歷過的事物,一切都將隨風而逝。這樣想,罪惡感其實也是生命脈動的一部分。比起過着平淡無奇、毫無情感起伏的人生,內心因悔恨而撕裂成碎片、情感豐富的人生,更值得我們去體驗和珍惜。
人之所以產生罪惡感,正是因爲「想活得更好」的願望未能如願,不是嗎?每個人都渴望變得更好,想爲他人帶來正面的影響,人天生就具有往上爬的慾望。因此,當我們撒了謊、傷害了他人,或未能迴應別人的期待時,便會感到內疚、產生罪惡感,因爲我們知道那不是自己本來想成爲的模樣。
但請別忘了,我們「想變得更好」的念頭依舊存在。因此,不該讓罪惡感成爲阻礙自身成長的枷鎖。
一旦陷入自責的螺旋之中,情緒便會產生惡性循環,像滾雪球一般,越想越不開心,最終把內心壓垮。
在負面的情緒壓垮你之前,請先停下腳步提醒自己:這世上不存在從未犯錯、失言的人,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那種人並不存在。
既然如此,我們該怎麼活下去呢?
讓罪惡感從懊悔,轉化爲「省思」。如何讓這次後悔的經驗成爲成長的養分?如何避免再次重蹈覆轍?禪的智慧能幫助我們把負面的經驗,轉化爲正向的力量。
以下故事正是絕佳的案例。
「因爲自己輕率的發言,爲上司造成非常大的麻煩。那次之後,每當要開口前,我都會刻意停頓一下,思考『這句話講出來,是否會傷害到對方?』、『對方又會如何解讀?』養成這個習慣之後,我講起話來變得溫和多了,人際關係也因此獲得了改善。」
圖爲《別動不動就自責:把罪惡感化爲力量,不內耗的禪智慧》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有段時間,我太過專注於工作,經常忽略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直到某一天,我因爲工作太忙,而錯過了女兒的學校活動,讓我非常後悔自責。那次經驗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開始留意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結果,家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工作也變得更順利。」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省思罪惡感,能幫助我們從中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找到人生新的可能性。
罪惡感未必是束縛我們的枷鎖,它也可以成爲帶我們飛向新未來的翅膀。
罪惡感究竟是枷鎖,還是羽翼呢?端看我們怎麼做決定。
(本文出自《別動不動就自責:把罪惡感化爲力量,不內耗的禪智慧》,方智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