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金剛照進現實,車企押上一場冒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鞏兆恩 廣州報道“機器人領域就如同十年前的電動汽車領域,是一個等待開拓的萬億元級別的戰場。”這是一位業內人士對當前火熱的人形機器人賽道給出的判斷。
2025年年初,被視爲未來暢想、具身智能最佳載體的人形機器人亮相春晚舞臺,與國產大模型DeepSeek共同點燃這一場屬於AI的狂歡。
備受矚目的資深玩家特斯拉,憑藉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開創性成果與積累,打造了人形機器人項目——Optimus,成爲接下來幾年特斯拉的核心業務之一。過去一年,從“造車”到“造人”這一新的風口向國內汽車產業鏈企業轉移,小鵬、蔚來、廣汽等“自研派”與北汽、上汽等“投資派”競相入局,開始搶灘登陸人形機器人賽道。
集體跨界在“深海”中游泳,是技術泡沫下的跟風決策,還是“具身智能”未來的必要路徑?
超15家車企跨界切入
2月23日,小米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上生產線。小米團隊公佈最新進展,CyberOne(鐵大)已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上的分階段落地階段,該產品被官方定義爲 “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身高177釐米、重52公斤,主打家庭護理和陪伴。
同時,蔚來汽車宣佈已組建一支約20人的團隊,專門調研機器狗項目,由前Momenta算法專家徐抗擔任負責人。此前,蔚來汽車的人形機器人“戰隊”也已成型,主要關注人形機器人的底層技術。
“100%會做人形機器人。雖然一定會做,但節奏不是現在”,同一時間,理想汽車也放出了做人形機器人的消息。但理想汽車CEO李想指出,理想要做的不是汽車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車化。
2024年,小鵬汽車新一代人形機器人——小鵬Iron已在公司AI科技日亮相,搭載多塊自研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擁有15個可動自由度、支持觸控反饋的擬態雙手,已在小鵬工廠開始“打工”,進行小鵬P7+車型生產實訓,未來將會聚焦在工廠和門店等場景。
“將來智能汽車的廠商都會同時是智能機器人的廠商,相信智能汽車與智能機器人將來會是一致的產業,且能夠產生‘1+1>2’的效應。”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曾公開表示,2025—2040年,人形機器人將會逐步走向家庭與更豐富的應用場景。
如今,到了何小鵬預測的時間開端。而這一時間點,恰好也是國內車企集體站在人形機器人新風口的一年。
廣汽集團在臨近2025年的2024年12月發佈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實現驅動器、電機、靈巧手等核心部件完全自研。據悉,GoMate的最大亮點是“可變輪足移動結構”,彌補了足式在效率方面的不足。據廣汽方面透露,創新輪足構型,使GoMate最大運行速度可達到15千米/小時,連續工作時長超過2小時,可以模仿人類進行倒茶、整理衣服、搬運物品等精細任務操作。
與小米相同,家庭護理和陪伴似乎是廣汽人形機器人的最終落腳點。但目前,廣汽集團的GoMate人形機器人計劃在廣汽傳祺、埃安等主機廠車間生產線和產業園區率先開展整機示範應用。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在機器人引領者特斯拉的帶領下,截至目前,國內已有北汽、上汽、比亞迪、奇瑞等車企以及科技巨頭華爲、小米接近15家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人形機器人,主要分爲以小鵬、小米、廣汽爲代表的“自研派”,和以上汽、北汽爲代表的“投資派”。
摩根士丹利近期發佈的全球人形機器人百強榜單顯示,中國企業佔比超過三分之一,在這其中,車企成爲重要的角色之一。
在這一輪新的風潮下,車企搶灘“造人”,變得更加緊促與急切。
距離有多遠
在當前可初步實施的階段,通過人形機器人服務於造車本身,在主機廠的車間生產線上充當“人力”,本質上仍是通過智能化、自動化的生產提高工廠生產效率,優化人工生產成本。如廣汽的GoMate、小鵬的Iron目前已在公司生產線上服務。
據悉,2025年,特斯拉預計將有超過1000個Optimus在特斯拉工廠幫助員工完成生產任務。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Optimus將在其內部率先使用,到2026年,特斯拉能夠實現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生產,以供其他公司使用。
但拋開現有阻礙不談,車企對於人形機器人的終極形態規劃,並不止於生產、製造,而是將智能汽車的技術積累複製到機器人的研發,讓人形機器人從工廠走向家庭,繼汽車之外,衍生全新的具深智能形態,讓人形機器人從工業領域走向大衆家庭,應用於護理、服務、陪伴等多個場景。
由此來看,人形機器人和汽車本身的捆綁似乎並不是那麼強。車企集體下場,是衝動之下的跟風決策,還是“具身智能”未來的必要路徑?
“具備自動駕駛能力的智能汽車本質上就是智能機器人。”馬斯克曾將汽車與人形機器人放在一起衡量。AI浪潮下,汽車已經脫離了傳統交通工具的概念,向着智能終端的載體演變,與人形機器人相同,以無需人爲操控便可實現自我行動爲終極目標,服務用戶。從這一概念來說,雙方都是AI“具身智能”的前沿載體。
有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車企競逐智能化的這兩年,已經在人工智能技術上做了大量的累積,車企成爲人形機器人產業的主要力量之一,是因爲智能汽車與人形機器人在技術和功能上都具有較高的同源性。同時,這兩年車企頻頻佈局手機、大模型、飛行汽車、車路雲等業務,本質上已經不將自己侷限在造車本身,小鵬向一家AI公司轉型,其實這也是部分頭部車企重點加碼的領域。
人形機器人的接受指令、作出反應與行爲的決策路徑,和汽車的智能駕駛具有共通性,無論是對環境、道路的感知,還是與人的交互性,這些技術都是近些年車企所重點佈局的領域。
據悉,特斯拉的Optimus便採用了與完全自動駕駛系統(FSD)相通的視覺感知方案和神經網絡技術,以完成路徑規劃、物體識別等核心功能,芯片同樣採用了與特斯拉智能汽車一致的FSD自動駕駛芯片D1;小鵬Iron的“大腦”也採用了小鵬汽車自研的圖靈AI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
人工智能芯片和自動駕駛軟件方面技術上的共通性,讓車企“造人”有了積累與沉澱,相較於其他科技公司,有“捷徑”可走。因此,車企往往要提前起跳,開展業務多元化佈局戰略,人形機器人便是其中之一。
此前,馬斯克曾預測Optimus人形機器人有望在未來創造高達10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2.56萬億元)的長期收入。對於當前經濟效益處於低點的國內車企而言,自然不願錯過這一大的風口。
L2階段與iPhone4時刻
車企競相入局,春晚舞臺的“秧歌機器人”話題量居高不下,相關概念股持續大漲,市場狂歡下,人形機器人似乎已經處在量產前夜。
“自動駕駛本質上是機器人科學,汽車公司的未來將是AI汽車和機器人。”在何小鵬看來,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未來的挑戰有很多,距離通用人形機器人進入千家萬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理想汽車所提出的入局機器人賽道“節奏不是現在”,李想指出車是無接觸、標準化的機器人,如果車都無法實現L4,很難讓更復雜的機器人去解決更難的問題。目前,理想汽車的重心是AI。
技術的研發最終還是要走向大規模的商業化落地,但就目前來看,人形機器人產業尚處於萌芽期,市場需求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技術是否成熟、標準是否統一、成本如何把控、應用場景規劃尚未迎來定論,距離量產這一階段還較爲遙遠。
何小鵬將通用機器人能力分爲五級,類似於自動駕駛的L1~L5分級體系:無自主操控、基礎輔助智能+操控監督、具身智能+訓練監督、自成長智能+輕微監督、AGI/ASI完全自主。
他表示,當前行業內的機器人技術普遍處於L2階段,小鵬的機器人項目Iron的目標是儘快實現L3初階能力並實現量產,經過訓練後能夠獨立運行,僅在少數複雜情況下需要人工監督。智能汽車方面,小鵬今年將實現智能駕駛的準L3和L3能力,將爲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人形機器人從L2跨越到L3,完成這個跳躍所需要的能力和難度是數十倍的。”何小鵬表示,自動駕駛達到L3階段就會迎來iPhone4時刻,但人形機器人需要達到L4階段才能迎來iPhone4時刻,也就是“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成爲現實。
儘管有了自動駕駛技術的探索與積累,但想要在人形機器人方面有所實質性的產出,甚至摘取商業化落地的成果,整個產業與車企仍然需要經過重重阻礙。在這一過程中,考驗的不僅是車企對於AI技術的探索與運用,還需依靠資金、規模、人才等大量硬實力的支撐,站在新的風口上淘金,就必然要有面臨淘汰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