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輸血”爲“造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在憑祥採訪,記者深深感到,邊疆振興與邊民致富的關鍵,在於培育一批契合當地優勢的特色產業。

當前產業分工深度調整,東部地區產業向東北及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加快。口岸城市作爲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憑藉獨特區位與政策優勢,正迎來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期。面對機遇,變政策“輸血”爲市場“造血”,是提升產業吸引力、增強邊貿活力的重要路徑。

邊疆地區資源富集、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承接產業轉移既能加速本地發展,又能助力產業升級,優化全國產業佈局。近年來,國家通過設立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平臺,疊加政策傾斜,爲邊疆產業發展注入動力。口岸城市依託跨境通道優勢,通關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貨物通關效率顯著提高。

然而,邊疆地區從通道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仍面臨挑戰。勞動力、土地等成本優勢遭遇更多競爭,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又加劇了產業引進難度。產業鏈不完善是突出短板,產品設計、關鍵零部件配套等仍依賴東部地區,本地協同能力不足。

用工結構矛盾同樣凸顯。勞動力外流以及青壯年人羣就業偏好第三產業,導致製造企業面臨用工荒;醫療、教育等配套差距不小,技能人才與管理人才紮根意願不強,即便高薪也難留才。

打鐵還需自身硬,口岸地區進一步提升產業吸引力,需要在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上下功夫。“要想富,先修路”,隨着邊疆地區路網建設的完善,交通問題已經大爲改善,但產業發展、人才引進方面的配套建設還要進一步完善。在產業鏈培育方面,口岸城市要利用好現有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引導現有產業做大做強。同時,用好政策優勢,通過招引鏈主企業、優勢產業,逐步提升產業吸引力。既有政策優勢,又有市場活力;既能“輸血”,又能“造血”。如此,跨境產業才能再深一步,再上臺階。(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辛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