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抽驗低 消基會建議100%查驗
消基會建議食藥署針對進口豬肉在邊境採100%逐批查驗,並直接標示「是否含萊劑」,提供民衆區分。圖爲民衆參加「守護食安之夜」。(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自2021年開放萊豬進口以來,首度驗出一批澳洲進口豬腳含有萊克多巴胺。過去衛福部食藥署針對進口豬肉在邊境採100%逐批查驗,但4年多來已調降查驗比率,目前僅採最低標準的「一般抽批」,也就是2%到10%。消基會認爲,既然已抽驗到含萊克多巴胺的進口豬肉,建議食藥署考慮恢復爲100%查驗,並公佈該批肉品流向。
臺灣於2021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針對豬隻各部位訂定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豬肉、豬脂肪是0.01ppm,豬肝、豬腎爲0.04ppm,其他可供食用部位如豬腳、豬胃、豬腸、豬心、豬肺、豬舌、豬肚、豬腦、豬血等,則是0.01ppm。
食藥署曾說明,我國自2021年1月1日訂定豬肉萊劑標準後,各國進口豬肉皆實施100%逐批查驗;2022年9月赴美查廠後,隔年1月1日起調整爲加強抽批,也就是邊境查驗比率爲20到50%,但若在邊境驗出不合格產品,將提升抽驗比率。
不過,由於2023年至今都未檢出不合格的進口萊豬,食藥署按照一般進口食品的做法,滾動調整邊境查驗頻率,目前僅採最低標準的一般抽批,比率爲2%到10%。消費者不免擔心,這段期間若有萊劑超標的進口豬肉未被抽驗到,恐怕早已流入市面,甚至被吃下肚。
另外,儘管該批澳洲豬腳含有萊克多巴胺,但濃度並未超標,屬於合格範圍,因此依照食藥署邊境食品查驗的一般做法,將不會提高進口豬肉的邊境抽驗頻率。
對此,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徐則鈺表示,既然已抽驗到含萊克多巴胺的進口豬肉,建議食藥署考慮恢復爲100%查驗,較能保障民衆食安。
徐則鈺也提到,目前食藥署面對含萊劑的進口豬肉,認爲標示產地就能提供民衆區分,但最好的方法應是直接標示「是否含萊劑」。另外,含萊劑進口豬肉可能流向小吃店等各行業,建議政府公佈肉品流向,以免不知情的民衆吃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