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核電延役的虛與實
核三廠1號機在7月27日即將停機。圖/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府設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氣變會)25日即將登場,儘管有七大主軸議題,但能源議題未演先轟動。據悉,總統府的氣候變遷推動委員會就將列入能源議題。核電延不延役的嚴肅課題,能否藉由難得的產官學平臺,理性中肯討論,深受各界期待。
■總統府層級的氣變會 將討論敏感的能源議題
總統賴清德在上任滿月記者會上曾明確表態,有關核三廠等核電機組延役的爭議,會在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討論。綠營人士觀察,從選前至今,賴清德對核能議題持比較開放討論的態度,並不像前總統蔡英文始終抱持「非核」神主牌。
但詭譎的是,行政院正副閣揆卓榮泰與鄭麗君,最近一再重申,舊核能解決不了3~5年電力需求的問題,即使核三經核管法審議,2030年前也發不了電;但對新核能則抱持開放態度。行政院的「非核」立場,似乎並沒有預留既有核電廠延役的彈性空間。
核三廠1號機在7月27日即將停機,在未提出延役計劃前,很難在短期內重啓,但政府如果沒有任何務實討論或實際行動,即使再過十年,核三廠依然停留在原地,沒有重啓的希望。誠如和碩董座童子賢所說:「不做就永遠等在那邊。」
反之,如果政府願意豎耳傾聽產學界意見,政策拍板核三廠仍有延役的效益和必要性,對於重啓核三廠,政府依然可以展現行政效能,不一定得拖延3~5年以上,很可能3年之內、甚至2030年之前,就能看見重啓曙光,不一定如卓揆所說「2030年之前發不了電」的悲觀。決定延不延役,一紙行政命令就可以搞定,就是執政者的一念之間,說穿了,繫於政府的「爲」與「不爲」罷了!
總統府設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即將開張,不論副召集人童子賢,或擔任最高顧問的李遠哲,都曾向賴總統分析報告國際能源趨勢,及淨零減碳策略,身受黨內非核神主牌挾制的賴清德,要打開非核枷鎖,揹負沉重的壓力自不難想見,但從童子賢、李遠哲二人,不約而同力主核能應作爲AI大爆發時代及淨零路徑的關鍵戰略工具來看,賴清德在對策委員會鋪排的人事佈局,頗耐人尋味。
■政院「非核」vs.氣變會要角「挺核」,賴總統怎麼裁?
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首日將討論敏感的電力供需議題,很難不觸及能源結構的深水區,卻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可就1、20年爭議的議題談論清楚,做出正確方向,不宜避重就輕,流於形式的大拜拜。但較令人好奇的是,府院的平臺,結論若有歧見或衝突時,總統是否能站在制高點,勇於仲裁,帶領國家航向正確的方向?更受矚目。
能源議題,尤其核能,在臺灣已空轉1、20年,這次賴總統比照日韓及美國等先進民主國家,在總統或總理層級,成立因應氣候變遷的單位,採取積極作爲,這是在國家能源戰略開啓一條正確的道路,各界寄予厚望。只是浩浩浩蕩蕩的委員會,對能源議題視爲真議題,要爲國家能源結構找出新出路,抑或只是一道形式的假議題?面對黨內神主牌人士及環團壓力,最終又不了了之。
畢竟,「擁核、增綠」,是AI科技巨擘搶攻供應鏈競爭優勢的穩定供電策略;義大利35年前關閉最後一座核電廠,現在重啓核能,以降低義國的碳排;美國、北歐、日、韓,都將「核能振興」作爲淨零排放關鍵手段。臺灣要打造AI科技島,吸引國際巨擘來臺投資,又要走向淨零碳排,難道有「棄核」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