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與兄弟連關係緊張,面臨重重困境
你知道嗎?
最近汽車行業啊,可真是上演了一場互撕大混戰。
比亞迪被集體圍攻了,你來我往,新能源車圈的這出大戲簡直比甄嬛傳還精彩。
從長城舉報油箱,到全網貼“汽車界恆大”標籤,再到官媒點名價格戰……這一切到底發生了個啥?
首先就是6月7日的重慶車展上,吉利高管突然跳出來拿着長城2023年的舉報比亞迪油箱的報告,說關於比亞迪用常壓油箱這事兒不對,必須要有個處理結果。
誒,結果比亞迪反手回擊,說自打2023年之後我們就換高壓油箱了,倒是某浙系車企,同期自己都還在用常壓油箱。
先說一下什麼是“常壓油箱”。
簡單說,就是比亞迪在2021-2023年賣的部分插混車型上,配置的是相對便宜、省事的“常壓油箱”技術。
這東西它技術上合法,也能合規排放,不過問題在於,對於純電行駛較多的用戶來說,體驗不太好,因爲每隔一週,發動機就會自己轉上幾分鐘來“燒油排氣”。
聽着合理,但普通消費者根本不想聽着,他們只看到一句話:你用的是“便宜方案”,影響了我的“電車體驗”,而且,你發動機偷偷燒我的油了,我咋現在才知道?
於是,不少消費者也加入混戰,給比亞迪貼上了“減配”標籤。
但比亞迪態度可不是一般的硬啊。
三年宣佈投入2000萬用於打擊“黑公關”,索賠額喊上500萬。雖然輿論是滅不乾淨的,但看熱鬧的、提意見的、有正經疑問的,見了這架勢,都多少心裡都得多嘀咕下。
比亞迪的鉅額法務索賠,有點成了拒人千里的高壓防線。
說到底,比亞迪老捱罵,一半是自己公關的鍋,另一半,是確實也動了太多人的蛋糕。
本來行業裡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用高壓油箱,友商們設備成本一起漲,那就等於沒有漲。偏偏比亞迪騷操作搞出了用常壓油箱+強制啓動引擎,硬是要省下這筆成本。
比亞迪被舉報,本質其他車企是爲了守護行業共識的玩法。
而且作爲價格屠夫,比亞迪早年靠“續航對標特斯拉、價格對標五菱”打天下。秦PLUS直接降價到6萬多,跟同級燃油車已經不是一個價格帶,攪起價格戰。2025年前5個月,比亞迪賣了176.3萬輛車,相當於吉利+長城銷量總和還多。
用戶笑嘻嘻,其他傳統車企卻笑不出來。
現在混成老大了,又開始讓大家“不要內卷”,羣衆印象上確實多少有點那啥。
最讓其他利益團體眼紅的還是比亞迪的垂直整合。碳化硅模塊成本做到外採的1/4,鋰礦到車標全自產。
儲能電池90%自家消化,外售不到10%,高端產能全鎖死,這讓其他供應鏈巨頭情何以堪。斷人財路,猶如什麼大家都知道了,比亞迪如今深陷輿論,各方勢力怎會不背後推波助瀾?
畢竟商場博弈,可從來不分什麼道德高低,只分市佔率此消彼長。
比亞迪如今身陷囹圄,看似是油箱引發的合法性風波,實際上,卻是來自多方面的圍剿戰。
現在的新能源車圈,比起要卷產品,還要卷聲勢,比起要拉攏用戶,更要幹掉友商。
當技術爭議被輿論裹挾、價格戰擠壓生存空間時,車企們或許更需要清醒認知到,真正的對手不是彼此,而是全球競爭中亟待突破的技術壁壘與品牌價值。
這一次,比亞迪能贏嗎?